名著不宜早读

名著不宜早读

作者:李广生

《白鲸》这本书很早就读过,早到我已记不清当时的年龄,读的书缩写本,类似于故事梗概。唯一的印象是好玩,挺有意义,新奇而又刺激,除此之外,哪怕是主要情节和人物,都忘得一干二净。之所以重读(这样说不准确,初次的阅读根本算不上读),因为读了几本关于书的书,都提到了《白鲸》,并给予高度评价。莫非当初少不更事无法体悟作品妙处而错过一次美妙阅读?这念头一冒出来,便决定重读这本书,或是说进行真正的第一次的阅读。

打开书,几乎是从第一行文字进入视线开始,我便知道,它肯定是我喜欢的一本书。作者采取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不是在读一本小说,而是听一个人讲故事,讲他自己的故事。“叫我以实玛利吧。”作者这样开始讲述,就像是坐在长途列车上,嘈杂的车厢,污浊的空气,对面是一个和你一样寂寞无聊的人,开口和你搭讪。他继续说:几年前——别管他究竟是多少年——我口袋里没有几个钱,岸上又没有什么特别让我感兴趣的事,我想还不如到海上散散心,去看看水上世界。这是我消愁解闷、调节血液循环的一种方式。每逢我发现自己终日撅着个嘴,每逢我觉得自己的心情像是阴雨潮湿的十一月天,每逢我发现自己不由自主的驻足在棺材店前,或是碰上哪家出殡就跟在后面,特别是当我的忧郁症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非得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才不致特意走到街上去不假思索的把人家的帽子一顶顶打下来时——这时,我认为是非得尽快到海上去不可了……

第一章,作者把自己勾画为一个失意落魄、忧郁焦虑、濒于自杀边缘的人。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如此境遇?作者没有按照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交代,直接进入到关于水的遐思。澎湃的思绪汹涌而来,给读者以压迫感又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并情不自禁的跟随作者陷入到关于命运的思索。“虽然我说不上为什么那些剧院经理,也就是命运之神,偏偏拨拉我去演捕鲸这个破角色,却选定旁人去演崇高悲剧里的高贵角色,高雅戏剧里的轻松角色,和闹剧里的逗乐角色——虽然我说不上来为什么偏偏是这样;然而,等我回想起当时的种种情况,除了哄骗我上当,让我误以为这是出自我独立的自由意志和审慎的判断所做出的选择外,当时通过各种伪装狡猾地摆在我面前的那些缘由和动机,我想我现在也多少能看出一些。”

作者的这一段自述使我产生强烈的共鸣。虽然我没有他那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传奇的人生经历,虽然日子平淡如水,几乎没有任何大起大落,生活就像是早已看到终点的跑道,为数不多的转角处也摆设着清晰地路标,但也经常性的冒出类似的想法,似乎是看得清清楚楚,又似乎是幻影重重。有答案与无答案、寻找答案与放弃答案像一根绳索的两股紧紧地纠缠在一起,我不是在绳索的束缚之下,而是在绳股的绞压之中挣扎。当然,作者给出了自己登上捕鲸的理由,是对可怕有神秘的大鲸的极大好奇,是对荒凉而辽阔的大海以及与鲸联系在一起的难以形容的危险的向往,还有对风光惊人的美的渴求,他说:遥远的事物总让我心痒难熬。于是,一个叫以实玛利的人出海捕鲸。

花了很长篇幅介绍这部小说的简短的第一章,是因为第一章写的实在精彩。特别是读完全书之后重温第一章,更觉得它妙不可言。一部好的小说的开头,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匆匆而过如浮光掠影一般急于进入到故事中寻找那些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和人物,往往会辜负作者的一番苦心和美意,也会因为轻率而让自己错过许多初见端倪的美好。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似的小说,几乎所有关于鲸和捕鲸的知识都可以在这部书中找到,有历史的、宗教的、艺术的、民俗的,还有详实的有据可查的记录和严谨的科学研究。认真读完本书,你甚至可以成为一位研究鲸的专家,甚至可以组建一支捕鲸船,担任船长指挥它在大洋深处游弋,还可以成为一名水手,如果你有足够的胆量和力量的话,甚至可以站到在惊涛骇浪中出生入死的小艇上,把锋利的标枪投向无比巨大的抹香鲸高耸出水面的驼峰。在这些章节中,作者不是天马行空的作家而像是严肃的学者、眉头紧皱的历史学家,家藏丰富的博物学家。我曾和朋友探讨,如果把这些知识性内容去掉,只保留故事,会影响作品的价值吗?朋友说会的,会让这部作品大为逊色。我和她持有相同的观点。这些关于鲸的历史和知识,近乎枯燥的似乎和故事本身没有多大关系的记录和数据,为整部作品建构起恢弘的气势,像是把读者引入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堡,在曲折幽暗的走廊上参观城堡的藏品,从而被深深折服,而不是在城堡的外部,像个观光客一样略带轻浮的对城堡指指点点。在第一章之前,作者罗列的鲸的词源考证,并摘录了大量的关于鲸的记述,估计有上百条之多。我没有读完这些就进入到第一章的阅读,而等全书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作者的匠心所在,又把词源和摘录认真看了一遍。敬畏之心愈加强烈。

作者是描写风景的高手,用史诗般的手法为风暴、海面、巨浪、阳光、夜晚等大自然景象赋予生命的意义。“就在巡游最后一个水域时一个明朗的月夜,波涛像银光闪闪的卷轴滚滚而过,徐徐沸腾的浪花四下弥漫,宛如撒下―片银色的寂静,并不感到冷清。就在这么个寂静的夜晚在船头前老远的白色泡沫中出现了—股银色:喷水,月光映照下,显得分外地超凡脱俗,就像是一尊宝相庄严的神从海中冉冉升起。”多么静谧安详的夜晚,多么美丽的神奇的喷水,但这预示着一场杀戮,预示着海面上将泛起带血的波涛……仅此一例当然无法说明作者笔力之雄健,限于篇幅就不在过多的引用,应该说在这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的精妙的比喻,纵横于天地古今的联想,那美妙的句子就像是甘冽的美酒,说不出的畅意由味蕾而通达百肢百骸,让人沉迷。而作者肆意的挥霍他的天才,词汇被他运用的炉火纯青,意象或是汹涌而至或是如涓涓细流,让人只能开怀畅饮欲罢不能。

小说以亚哈船长追杀白鲸莫比·迪克为主线,把一群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捕鲸人展现在读者面前。魁魁格,作者的好朋友,来自一个未开化的民族,浑身纹身,力大无穷,但是勇敢、善良、纯洁;斯达巴克,船上的大副,既勇敢又富于理性,曾阻止船长的疯狂的报复行为;斯塔布,船上的二副,乐天派,随和,不乏狡猾,但一样的勇敢;弗拉斯克,船上的三副,小个子,英勇好斗;皮普,黑人鼓手,聪明、机灵、,死里逃生后变得疯疯癫癫;费达拉,袄教徒,预言家,一个浑身上下谜一样的人。这一群人在船长亚哈的控制下,几乎兜遍了全世界,终于找到大白鲸莫比·迪克遭遇。经过三天追踪搏斗,船毁人亡,只有作者以实玛利得以生还。人物不是很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复杂,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很少,但个性非常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花费大量笔墨运用戏剧、独白等表现方式,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饱满。虽然大船倾覆,这些人同时消失在大海之中,小说戛然而止,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但就人物刻画而言,特别是对船长亚哈的刻画,应该说是非常成功。

我问朋友,她最佩服这部作品的哪个人物,是船长吗?他说不是,是作者。

我佩服船长亚哈,但对他的痛恨和对他的佩服同样强烈。他的偏执和疯狂是悲剧的最直接原因,船毁人亡的结局是他一手造成的,并且是他早已预料到的,他没有任何的侥幸,半点投机的心理都没有,毫不犹疑的走向灭亡,并用他铁一般的意志控制了全船的人,让他们为自己的陪葬。他是如此的自私,自私到视别人生命为草芥,大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流着眼泪的劝说,竟不能让他有丝毫的动摇。他又是如此的勇敢、顽强、刚毅,执着的令人觉得可怕,足可以成其为美德的,似乎是用精钢锻造的不可摧毁、不可战胜、绝不退缩的精神,让他整个人又充满了力量。他是可怜的,值得同情,出生入死、风餐露宿常年在大海上漂泊,50岁之后才娶了妻子,新婚后的第二天又出现在捕鲸船上,鲸鱼咬断他的大腿,让他经受生不如死的折磨,他还是站起来了,用一根鲸骨制作的假腿,支撑着装满痛苦记忆的身体;他是高贵的,令人敬畏的,和神秘莫测的大海一样,拥有一颗高贵的心,向着梦想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值得所有人的尊敬和爱戴。

他是魔鬼还是英雄,是人还是神,作者创作了亚哈船长这个人物形象,想要表达什么、隐喻什么?为什么他设计这样的悲剧的结局,而不像海明威那样,让老渔夫圣地亚哥拖着哪怕是一副鱼骨归来?为什么他像是特写镜头一样,把大船沉默之际那个印第安人在桅杆顶上扬起榔头动作刻画的如此细腻?“这时,一群小鸟在那还张着嘴的旋涡上凄厉地鸣叫。阴沉的白色碎浪拍打着它陡峭的周围。然后,一切归于平静,那大裹尸布是的海仍如五千年前一样地翻腾不息。”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大白鲸是不可战胜的吗?所有的挑战和挣扎都是徒劳的吗?

“在我们称为人生这个千奇百怪无所不包的大舞台上,总会有某些出人意料的时刻和场合。如果我们把整个宇宙看做一出大恶作剧的话,虽然它巧妙的构思我们弄不清楚,却几乎能肯定它所嘲弄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不过,这没有什么好丧气的,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反抗的。我们囫囵吞枣地咽下了一切结局、一切教条、一切信念、一切劝导、一切有形无形难以忍受的东西,不管它们多么疙疙瘩瘩难以下咽,就像一只消化力极强的鸵鸟吞下子弹和打火石一般。至于一些小困难、小麻烦、预料中的横祸、可能丢肢丧命的危险,所有这一切,甚至死亡本身,在我们看来,只不过是那看不见又不可理解的老家伙心情愉快,寻开心,偷偷地打你几下,腰眼上给你来几拳而已。个人只有在极端困苦的时候才会为我所说的那种奇特的任性胡来的情绪所左右,而这正是他最认真地面对人生的时候,所以,以前对他来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今看来就只不过是这个大恶作剧的一部分而已。现在我对裴廓德号”的整个航行及这次航行志在必得的大白鲸就是持这种看法。”

作者的这段论述是妥协吗?

毫无疑问,《白鲸》这部小说具有典型的莎士比亚戏剧的特色,每个人都可以对这部作品做出不同的见解。我很庆幸自己在壮岁之后,在似乎是看透了生活但还没有泯灭幻想的今天,还有时间和心情读它,并没有满足于“读过”而丧失一次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像这样的经典名著真的不可以早读,就像不能让小孩子喝烈酒一样。过早的涉猎,对孩子和名著,都是伤害。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