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注的教,学生才能专注的学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朋友的女儿是个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活泼、非常可爱的小姑娘。我们俩偶然邂逅于单位的门厅,当时她正在电子阅读器上读诗,这好像是我们的初次相逢。我几乎没有做什么,只是静静地听她读一会儿,陪她玩一会儿,却与她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极深厚的友谊。她专门来单位找我玩,送我礼物、糖果,为我表演她的绝活,维护我的形象,和那些背后说我坏话的人(开玩笑)进行勇敢的斗争。我自己也很奇怪,怎么就一下子赢得了她的芳心呢?每次我俩在一起的时候,她都要给我出题,数学题,看我专注的演算她出给我的题目,她会很开心;而看着她专注的给我出题,我也很开心。也许是我们对彼此表现出的专注的尊重,让我们一见倾心。

作为教师,如果你认同专注是静默的活力、专注与积极一样重要,并希望孩子具有这种品质,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专注。家长发现孩子专注于动画,教师看到孩子专注于游戏,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一顿呵斥,也许会转变他们的行为,但也许会伤害到专注。尊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没有理解的尊重通常表现为施舍或恩赐,走向尊重的反面。快下课的时候,老师对学生说:“抓紧完成作业,谁写完了,谁就可以出去玩 。”孩子们立即埋头作业,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是专注吗,这是对专注学习的鼓励还是惩罚,是引导孩子专注于学还是专注于玩?如果教师这样说:“大家安静作业,不要担心时间,不管写没写完,下课后都可以自由活动。”因为没有压力和诱惑,孩子们会因此而掉以轻心不专注了吗?上文说过,专注对孩子而言意味着快乐和存在感、价值观的获得。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建立对专注的尊重,而不是把专注做为激励的手段、奖励的筹码或惩罚的工具。

在技术层面上,教师总希望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渴望看到孩子们积极踊跃的表现,教室里一旦静下来,首先慌乱的是教师,于是他们积极的把各种媒体和教法引进课堂,固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操作不当极容易破坏专注的环境和氛围。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探索,但忽视了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专注的读、专注的写、专注的想、专注的听。教师布置给孩子们一个任务:认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第一……第二……第三……。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并不关注孩子读的情况,他注意检查孩子给出的答案。孩子们的作答情况并不太好,于是教师批评孩子,说他们读的不够专注、不够认真,要求他们继续读。可是我发现,很多孩子虽然认同老师的观点——读的不专注、不认真,但并没有像老师要求的那样专心去读,而是继续在那几个题目上下功夫,对着题目翻翻前面、看看后面。这种情况在高中课堂非常普遍,有些孩子几乎不会专注的读一篇文章,若是没有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他们甚至不能专注读完一篇文章。因为我们经常性的用所谓的问题、任务侵蚀他们对阅读的专注。过早的过于频繁的让孩子“带着问题读”,使他们不能专注于读,导致孩子长大后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

课堂被肢解的情况越来越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被破坏的同时,专注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形式灵活、方法多样、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这样的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对课堂的描述中,表达我们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课堂变革追求。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让知识的碎片化趋势日益严重。专注很难立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什么是幸福?不一会儿,孩子们给出数十个答案,数十个名人对幸福的不同维度的论述。教师说:“我希望听到你们自己对幸福得诠释。”很多孩子茫然的看着老师,教室里很安静,但从他们的眼神能看出,他们并未专注的思考。后面他们给出的答案证明了这一点。孩子们的思考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灵活,但并未越来越深刻,导致丰富性和灵活性呈现出浮躁的趋势,这似乎也与专注的缺失有关。用“问题链”组织教学是个非常不错的建议,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但有人把“问题链”弄成了“问题包”,一定数量的彼此之间相对独立的问题,是孩子失去专注思考的机会。

教师专注的教与学生专注的学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或是说只有教师专注的教,学生才能专注的学,因专注而绽放的生命活力才能在教学中得以实现。很多教师可能不承认自己在教的专注性上存在不足,就态度而言,也许不存在问题,但在具体的方式和方法上问题不容回避。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存在核心的教学目标,还是为了求全而制定面面俱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更加关注典型性还是更加注重全面性,是希望举一反三还是担心挂一漏万?教学方式的选用,是追求稳扎稳打还是追求新颖灵活,是追求好看还是追求好用?在教学评价上,是关注结果还是关注过程,是鼓励积极表现还是鼓励深入思考,是鼓励大胆发言还是鼓励认真倾听?所有这些属于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最终都会作用到学生身上,变成“怎么学”的问题。

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对当代教师提出很多挑战,有些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在他们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验中是一片空白,他们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精力应对新问题,教的专注性必然有所减低。为了应对知识立意的中高考,他们专注于教知识;为了应对能力立意的中高考,他们专注于教能力;为了应对素养立意的中高考和教学改革,他们应该专注于什么?教师如何专注的教,明天的话题是:教师的定力。

 [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何谓生命活力?

假积极

专注的力量

课堂公约

收心之误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不要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两只小狮子》教学反思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面无表情,无所事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从这次公开课中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打开这一问题大门的钥匙. 和 ...

  • 袁毅明:学会专注,工作如何才能专注?

    这是袁毅明的第686篇文章:袁毅明:学会专注,工作如何才能专注? 上个月底,我和几个朋友喝茶聊天. 我们讨论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工作才能专注? 大家议论纷纷,讨论很激烈,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集中精 ...

  • 教师“弱”下来,学生才能“强”起来!

    当今教学,"教"得最大的悲哀是包办,"学"得最大的天敌是依赖,教师过于强势,学生过于软弱.何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想法让学生自己去学,在学中开窍,在学中提升 ...

  • 怎么讲课才能让学生全程专注能量满满

    上一篇重点分析了行课过程中学员能量流失的几个主要原因,本篇从正面阐述一下,在课程设计中如何做好学员的"心力"管理,我会给出三个建议,一个期待. 想来想去,这里还是先引用了培训课程中 ...

  • 如何才能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 ...

  • UC头条:课堂教学, 如何让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

    点击加载图片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把 ...

  • 教育学“大牛”告诉您,如何让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把课本研读权还给 ...

  • 课堂教学,如何让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把课本研读权还给 ...

  • 课堂如何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课堂如何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要颠 ...

  • 【推荐】课堂教学,如何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把课本研读权还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