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我以为爱
有一种爱叫:我以为爱
作者:李广生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应该为这个日子,也就是为儿童,写点什么。写什么呢?我打开“教育人生”,打算搜索一下历年在这个日子为儿童所写的东西。一搜不要紧,让我惊呆了,也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把儿童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
几乎每个特殊的日子,我都要写一篇东西,如每年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五四”青年节、母亲节、情人节等,一是纪念这个日子,二是借这个日子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儿童节我以为自己绝不会放过,因为自己一直宣扬“儿童立场”,经常性的把儿童、孩子等词汇挂在嘴边。搜索的结果显示,我仅在2014年和2016年这两年的儿童节各写一篇文章,一篇名为《所谓童年》,一篇名为《儿童的尊严》。以“儿童”为关键词检索“教育人生”上的一千多篇文章的标题,仅有一篇,即《儿童的尊严》。这是不是说明,我口口声声把儿童挂在嘴边,但心里并没有真正给他们留出位置?是不是还说明,我以为自己很重视儿童,其实并不重视?
反思是痛苦的,因为你不得不面对真实的自己。那些把自己装扮的漂漂亮亮的伪饰撕下之后,也许你会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陌生的自己,甚至是自己不喜欢的自己。我理解那些不肯直面自己的人,其痛苦是双重的,一是面对真实的痛苦,二是去除伪装的痛苦。那华丽的伪装寄予了自己多少的希望啊,也花费了自己无数的心思,很多人会认为毁掉它就等于毁掉自己。但是,在面对儿童这件事上,我们真的忍心伪装吗?
儿童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对世界满怀信任。几天前听了一节绘本阅读课,讲述了一个名为《石头汤》的故事:三个和尚用石头煮汤,说是能煮出很好喝的汤。一个小姑娘首先看到了,就把家里的大锅拿来送给和尚,希望他们煮出更多的汤,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美味;其他村民也纷纷从家里拿出各种食材,投入锅中,果然煮出一大锅好喝的汤,大家一起快乐地享用。我和任课教师及他们的团队探讨: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是和谐还是信任,是大家彼此相互帮助,还是彼此相互信任?为什么第一个出现的人物(不包括三个和尚)是个小姑娘,她为什么没有对用石头煮汤产生怀疑?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隐喻的主题是信任,它所宣扬的也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相互帮助。所以,第一个出场的是个孩子,而且是个小女孩,她代表了天真无邪,对这个世界、对所有人充满信任;因此她对石头煮汤毫不怀疑,不仅不怀疑,而且热情相助,从家里搬来一口更大的锅。也正是在她的带动下,或是说在信任的带动下,村民们才积极行动,共同煮出一锅汤,让石头煮汤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这就是信任的力量,信任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信任让世界更加美好。
但是,我们,我们这些成人,却在无情地消费孩子的信任。
他们相信我们所说的“我为你好”,所以他们努力表现,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但是,渐渐地,他们就会发现,“我为你好”可能是个伪装,也可能是个借口,还可能仅仅是个说法,里面包裹着的是成人为自己的一些打算,名誉、利益、面子等等。于是他们开始对“好”产生怀疑。
他们相信我们对他们的爱,对此深信不疑,并且充满感恩,他们也想做得更好,用爱来回报爱。但是,渐渐地,他们就发现,有一种爱叫“我以为爱”,而这里的“我”指的是成人。这样的爱会变成筹码、压力、威胁、甚至恐吓,变成一种强迫孩子的手段,让他们陷入无法拒绝和反抗的困境。于是他们开始产生对“爱”的怀疑。
他们相信我们在今天张灯结彩是为他们庆祝节日,那些精心准备的节目是为他们献上的节日礼物,所以他们开心地笑、尽情地表演,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欢乐。但是,渐渐地,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个演员,台上的是,台下的也是,共同出演一场给成人看的节目,这是献给成人的礼物。于是他们开始对“节日”产生怀疑。
今天我们怎么对待孩子,明天孩子怎么对待我们,这是千古不变的铁律。我亲眼在医院里看到这样一幕:年轻的儿子抱怨生病的父亲,人家都不得病您怎么总得病。旁边的人批评他,他替自己申辩说:我还不是为他好。我同情这个生病的父亲,也同情这个满口怨言的儿子,也许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亲这样说过他:为什么人家能得高分你怎么总不能。也许父亲也这样说过:我还不是为你好。
年纪越来越大了,老年的大门慢慢向我敞开,我即将步入被今天的孩子所掌控的世界,我有些担心冤冤相报的魔咒落在自己头上。今天我把他们挂在嘴边,把他们当幌子,明天他们会不会也这样对我;也拿我和别的老头比,借着表扬别的老头而羞辱我;在我遇到困难、受到挫折、需要安慰和帮助的时候,给我的却是毫不留情的批评;也让我为他们表演,带人来参观我,以使他们获得孝顺的美名;也让我体验一种叫做“我以为爱”的爱,而那时的“我”已经变成了他们……
做真实的教育,请给孩子真实的爱。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