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难题
新房落成,难题随之而至。自以为算是个处理难题的高手,然而这次,真是让我挠头。
我的难题是,父母就是不肯住进新房。
之所以翻建老房,全部的原因虽不是父母,但最主要的目的和最直接的动因,是他们——年纪大了,行动不便,需要改善一下居住环境。事情的缘起是与一位老兄的一次闲谈。几年前,他翻建了家里的房子。他说,自己住上了楼房,也要让老母亲住得好一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几乎就在那一瞬,我做出了建房的决定。
工期持续了将近一年。在这期间,父亲、母亲,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投入极大的精力和劳动。因为一些必然要发生的工程上的和邻里间的事情,母亲颇为劳神费心。然而,随着工期渐入尾声,他们的态度日趋暧昧,直至有一天,明确表态:不搬进新房!几次沟通,毫无结果;托邻居劝导,也无结果;昨天晚上,往老家打电话,二哥接的,他正好回家,又说起这事,二哥劝我:别勉强,他们愿意住哪就住哪……
侄子也是这种看法。作为孙辈,他陪在两位老人身边的日子,一点也不比我这个做儿子的少。或许他更能体谅他们的想法。而我怎么也想不通的是,他们为何不搬。
掌控决策权的母亲其实是不善沟通的,她自己也知道,所谓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于是便实施其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票否决权:你们谁也别说了,我想搬就搬,我不想搬就不搬!父亲,沉默不语。
近来,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他们为啥不搬?百思不解之际,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想偏了?人,一旦遇到问题,总习惯性的归因于外,即从对方身上找原因,与此同时为自己披上一件“无错”甚至“无辜”的外衣。于是,整个世界便呈现这样一种吊诡的情形: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又都是“施害者”;每个人都在抱怨别人的同时被别人抱怨着。他们为啥不搬?——在两位老人身上找原因,则意味着把“不搬”的责任完全的推给他们,从而形成“问责”的情势。在此情势之下,我们很容易忽视原因的合理性,把所有的原因都定位于借口。因此,真正的问题并非是“他们为啥不搬”,而是“我为啥让他们搬”。我想,这可以作为处理亲情关系的最基本原则——反求诸己。
“我为啥让他们搬”的原因似乎很简单也很高尚,那就是希望他们住的舒服一点、生活的好一些,是孝的表现。仔细想一想,就连我自己都被这表象的归因蒙蔽了,或是说沉溺于自以为孝的幻境之中。在探寻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想法的过程中——虽然这是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但一个念头渐渐地清晰起来。这个念头与高尚无关,倒是具有很鲜明的自私的特性,那就是——求得自己的心安。也就是说,我的所作所为,并非是全心全意的为父母,骨子里是为自己换来一份心灵的慰藉。为了让这份慰藉来的更加充实,我便要进一步的强化孝的意愿;而当这份慰藉无从着落时,我便把责任推给他们,并极力掩盖慰藉落空的真相,而渲染孝心得不到实现的表象。
古人说,四十不惑。年过不惑之后,确实把很多事情看得透了一些,若说是看明白了,还不敢。其心得便是反求诸己,正如孟子所言: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我与孟老夫子的区别,则是他强调的是行为,我更加看重意识上的反求。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不为外人所见和了解的内心世界,在这里获得真实和平静,才算是拥有了真正的真实和平静。因此,不断地检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澄清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修炼。就像当我们以“为你好”的名义强迫孩子的时候,需要问问自己:是真的为了孩子,还是为了面子?
五千年的文明史遗留下来的一份宝贵遗产是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沉重。透明的爱因为涂抹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而变得厚重的同时也变得混沌。以至于我们在给予爱的时候总把一份压力传递出去,而在接受的爱的时候无法逃避的要把一份压力承担起来。很多孩子,不是因为对爱的冷漠是因为对压力的恐惧,而拒绝爱。父母也是如此。
关于搬与不搬的问题,两位老人想必纠结了很久、想了很多、压力很大。我动用各种关系游说想要改变他们的行为,让他们更加的不安。这还算是孝吗?父亲说:在我有生之年看到你把老家翻建,已经非常高兴。这话让我心酸。“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爱其实很简单,却很难。
老房是60多年前,父母成亲的那年开始建的,母亲说她出了很多力。遗憾的是拆除老房前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