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维舟:​萧楚女、恽代英及其他

萧楚女、恽代英及其他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近日读到一篇题为《萧楚女与恽代英》的文章,作者是茅盾,写作的时间为1941年。

对萧楚女和恽代英,我们都了解一些,知道他们两个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家,烈士,仅此而已,而且,这点零星的知识,大都来自现代史教科书和工具书,介绍都非常简约概括,读后都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今天,有幸读到茅盾的《萧楚女与恽代英》,虽是千字短文,亦有极为生动传神的描写,正是“片言能明百义”,读之思之仰慕之凭吊之感念之,二人音容笑貌,宛如    眼前,两位青年革命家道义担当,他们为民族独立社会解放人民幸福慷慨赴死的精神品格感人至深。难得读到如此好文,介绍给大家,共同分享。
萧楚女与恽代英是同乡,几乎同时投身革命,年岁相仿,工作性质也十分相似,都在宣传部门,都是杰出的演说家,都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震撼力和号召力。但二人的性格与风格却迥然不同。就拿演说来说,萧楚女“彪悍劲拔,气势夺人”,“如进军鼓角”,属于豪放派。恽代英则寓庄于谐,庄谐杂作,款款道来,“历二三小时,讲者滔滔无止境,听者亦无倦容。然雅俗共赏,刺激力量则又为二人所共同擅长。”很难说这是什么派。
文中有一段是写萧楚女演说的:
民十五春二月,楚女自沪赴广州,任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并兼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教官。军校学生听楚女课者,凡二三千,大礼堂亦不能容,则在操场中授课。第一次上课,讲未多时,值日官请楚女“再高声些”。楚女嗓子本颇洪亮,然因在露天,人数又多,后排者尚不能听清,于是楚女运气高呼,不意用力过猛,裤带绷断,幸纽扣尚固。裤仅稍落。楚女乃一手按腰,讲完了九十分钟。厥后楚女语人:“此为生平第一窘事”云。
真令人忍俊不禁,进而更为他激情澎湃、全身心投入革命的精神品质由衷感佩。“然楚女性格,又有其极温婉之一面。朋辈偶闹意见,楚女常为排解。某君夫妇反目,楚女力劝其妻,卒归和好。”风发卓立如是,温婉多情如是,这就是萧楚女,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青年革命家萧楚女。
再看革命家恽代英。我们都说婚姻是终身大事,不可小视,不可无视。且看茅盾笔下的恽代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终身大事的:
国民政府移武昌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亦成立,代英仍为政治总教官。一日校中同事或言   代英将结婚,询之,则莞尔曰:“不抱独身主义的人,大概总有一天会结婚的罢。”再询以日期,则谓“连我也还没知道呢。”越二三月,代英忽请假一天,此为破天荒之事,于是断定其将结婚属实。不料次日一早,代英施施然来,仍是那种喜怒不行于色的冷静而和善的神情,仅新剃了头。来即办公。有询以婚事,则慢条斯理答道:“不是昨天已经结过了么?”
迂腐如是,憨态如许,然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个青年革命家不经意间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整个内涵,中国共产党人献身革命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跃然纸上。当然,代英还是结了婚。“夫人端庄淑静,生活亦极朴素,婚后仍教小学”。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恽代英被捕,英勇就义。文章结尾道:
代英刻苦宽厚,无丝毫嗜好,未尝见其疾言厉色,友朋呼之“圣人”。终年御一灰布长袍,不戴帽。体貌清癯,而精力过人。横遭摧折,不得展其抱负,是亦中国革命一大损失也,呜呼!”
至此,两位青年革命家的风采和精神世界立体的全方位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有血有肉,血肉丰满,有情有意,情深意长。读之,节击而歌;读后,扼腕而叹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全然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和工具书里的公文介绍。
如果我们不拘泥题材本身,就会发现类似这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是很多的。孙犁有篇约七百来字的短文《照片》,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家属给自己的丈夫写信寄照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军嫂给在前线英勇杀敌的战士去信,信中装着一张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的照片。对此,有一段对话:“可是,”我好奇的问,“你不会另照一个给她寄去吗?”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的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是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你看这里!”
她过来指着相片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呐!”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的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在新年正月,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的丈夫的信的主要内容。如果人类的德性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还用得着说什么吗?不用了。
孙犁还有篇散文叫《“帅府”巡礼》。写“我”采访冀中解放区某地一位姓赵的劳模,在这里,帅府就是这位赵劳模的家宅。作者没有写劳模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劳模的豪言壮语,也没有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的热烈场面,只写了几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
他说:他锄地没有遍数,什么时候地里没有一棵草了为止。他锄地的时候,如果一眼看见很远的前面有一棵草,他就先跑过去把它锄下,才能安心。
他黎明就带领儿媳、女儿上地,几个人默默地竞赛,老人监视着她们的锄,指出他们遗漏的每一棵草。
  这看似平淡无奇,却耐人寻味。试想,一个锄地不放过一棵草的人,干活是多么用心。他对土地,对劳动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李健吾有《萩原大旭》,写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一个叫萩原大旭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内心阴暗,手段残忍,对被捕的中国人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鬼子投降了。萩原大旭和他的同僚跪在地上,连声求饶。这真是不啻于人类的可怜虫。据说,萩原大旭原是一个和尚出身……面对眼前这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作者慨叹:
……说实话我愿意他尊严冷静如往日,他当过看破红尘的和尚,当过视死如归的兵士,难道事到如今,国破家亡,还有什么看不开,值得留恋的吗?尊严冷静如一尊石像,如地狱放出的一个魔鬼,把人性和脆弱永远关在肉皮以外,那才是令人不寒而栗的萩原大旭。
然而,蝼蚁尚且贪生,我们的喜怒莫测的萩原军曹也磕头了。人性出卖了你。你出卖了你。你这个伟大的人物是一个何等渺小的软弱的存在。
这段议论从深层次上揭露了萩原同时也揭露了各类军国主义、法西斯匪徒反人类的共同本质,即残酷暴虐变态,然而又无不色厉内荏,极其脆弱。
这些文学大家创作了精湛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何以如此?可能有几种说法:
含蓄说。有人会引用海明威的话“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而“我只写出冰山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一仓在海底,让读者去想象”。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侧重在量(字数,篇幅)上看问题,较少从质上看问题,也无法回答“让读者区想象”的是什么。人们会问:历史教科书和工具书中的人物介绍也多半文字简约,它们也含蓄也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吗?
典型说。典型说认为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塑造不是生活中原型照搬,而是同类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的提炼升华集大成。这当然侧重在内容方面。但这里的“化”不容易讲清楚。我看了许多这方面的论述,似乎都是云里雾里。
顿悟说。顿悟说也叫灵感说,谁也不能说创作不需要灵感,但灵感是什么?有没有可操作性?若真有,在创作中又如何把握?(无操纵性不能把握有什么意义?)恐怕更难讲清楚。
我认为从广义上说,文学创作同一切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一样都是一个修道得道布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轨迹是有为——无为。这里的道是什么?是“道法自然”,是“天人合一”,这是根本理念,是最高境界,是辩证思维,是总规律总法则总体目标,是最佳的生命状态。那么有为和无为又是什么?这是道的修为过程的两个阶段。有为是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要中规中矩,亦步亦趋,无为则是高级阶段,此时有高度的自由,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愈矩”。中国道文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声万物”,得道的过程则是逆向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本溯源,真正到达“物我两忘”,与道合真,情景交融的境界和地步,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阶段。无为而无不为在艺术创造中就会有如下表现:
在语言艺术,即文学创作上就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在绘画艺术上就会大象无形,传神写意,画龙点睛;
在书法艺术上就会计白当黑,用洗炼的线条奏响生命的交响曲;
在音乐艺术上,就会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
含蓄说、典型说、顿悟说等,大都停留在技艺的层面,而中国美学却占据最高端“道”。一位大师说(大意):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讲方法,一切都融解在内容里。这大约是对中国美学境界的一个比较通俗的解释。而我们的老祖宗怎么说的呢?他们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超其象外,得其环中”(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
“超其象外,得其环中”,这就得“道”了,包括文学艺术的创作之道。
作者简介:河南孟州人,江西师专退休教师,副教授,任教期间曾担任过鹰潭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和学院教务处副主任。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鹰潭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芦甸评传》、散文集《读书杂谈》、散文集《守望》,参编《芦甸诗文选》《天涯三人行》。近几年在海内外华人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二百多篇。《芦甸评传》填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芦甸研究的空白。《读书杂谈》被中国伯乐文学研究所评为一等奖。论文《和谐伦和整体观》被收入《海峡两岸道教论坛文集》,与张炜合作《龙虎山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为2015年炎黄文化研究会六省大会论文集采用。近期主持编纂《道文化纵横谈》(40万字,沈阳出版社出版),又协助编辑《月湖政协》文史部分。

菊野文化传媒编辑部组员:

诗词:

大筱   罗学贵  北地梅香

诗歌:

钟金洲   古道西风  任绪华

槐花飘香  新新  五月雪

组稿:

罗学贵   湘子  剧明水

徐志杰    秋实

主播:深谷幽兰

(0)

相关推荐

  • 从儿子到丈夫、父亲、爷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粟裕的家庭生活影像集/亚高原特别制作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粟裕同志的戎装照片己出版两部<粟裕画传>,今天特别整理了一些粟裕楚青家庭生活珍贵的照片,以此纪念老兵粟裕诞辰一百一十三周年,战神逝世三十六周年,大家缅怀一下! 晚年的粟 ...

  • 张维春| 大墩峡

    大墩峡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张维春(青海)主播|宁静 点击以上音频聆听  是九曲黄河滋润了这一座锦绣的山峰 还是保安三庄的神韵丰盈了这一程山水 高原的阳光 这一刻是纯净的 ...

  • 张维春 |情人节

    情人节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张维春(青海)主播|申冰新 点击以上音频聆听  这一天 圣瓦伦丁 也开始披着七夕绚丽的外衣 用玫瑰的芬芳堂而皇之地奔走 这一天 寂寥的窗口开满 ...

  • (原创)张维舟:​一对杰出的夫妇

    一对杰出的夫妇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夜幕降临,喧嚣的白天开始沉寂了,进而万籁俱寂,辛苦劳碌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梦乡.卡尔.卡尔夫人和他们一岁半的孩子,也无例外地遵循这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生活规律酣 ...

  • (原创)张维舟:一个仅次于上帝的人(长寿秘诀​)

    一个仅次于上帝的人(长寿秘诀)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在偌大的地球村上,有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村庄,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只有五户人家,加上不知何年何月有一个名叫"埃米尔 . 图当" ...

  • (原创)张维舟:那山,那水,那人 ——读彭影水先生《水影东山》

    那山,那水,那人 --读彭影水先生<水影东山>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走进幸福里,映入眼帘的是荷叶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文化韵味的住宅群,和那穿幽桥而过.清澈如镜的涟漪小溪.古街 ...

  • (原创)张维舟:欲得周郎顾——周郎是谁(查出处,话短长)

    欲 得 周 郎 顾 --周郎是谁 查出处  话短长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  李端<听筝>) 这是我年轻时代就读过的一首唐诗,至 ...

  • (原创)张维舟:​捺菜飘香

    捺 菜 飘 香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最是捺菜飘香处,家家扶的醉人归".这是我集古人的诗句略作改动赞美捺菜的话. 许多人会问"捺菜"?什么是" ...

  • (原创)张维舟:​食堂一幕:那 年 那 月

    食堂一幕:那 年 那 月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现在,对共和国的历史,60岁以下的人多数并不甚了解,更谈不上深切感受.我们年岁大的人有责任把历史,特别是见建国来的历史,把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他们. ...

  • 《阿Q正传》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 张维舟(河南孟州)

    <阿Q正传>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文/张维舟(河南) 编辑/落英小桥 "文革"中一位江苏的同志,可能是编辑,来到鹰潭,因为所谓"观点一致",彼此很谈得 ...

  • 徐梵澄其人|| 张维舟(河南孟州)

    徐梵澄其人 文/张维舟(河南) 编辑/落英小桥 记忆中读过著名翻译家.作家曹靖华一篇文章,写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与鲁迅的战斗友情.那年月曹靖华在列宁格勒,与鲁迅书信来往频繁,谈的几乎都是介绍苏俄文学.当 ...

  • 历史不会忘记 ——纪念刘泽荣 || 张维舟(河南)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历史不会忘记 --纪念刘泽荣 文/张维舟(河南) 编辑/落英小桥 人的记忆很奇怪,有时近期身边的事情转身就忘了,可偏偏有的事情过去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却还记忆犹新.经常有人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