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据有关报道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私流向海外的文物,每年高达至少几万件以上。究其原因,是文博界的政策不力,对民间文物如弃儿般地不予认可,这就导致众多民间文物持有者不得不贱卖,这给文物走私提供了大量的文物货源,从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海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参与古董、古玩、古钱币等拍卖活动者,约有八千万藏家之多,故人们常用“国藏是湖、民藏是海”来形容之。如果只重视国藏文物艺术品的保护、不注重民藏文物艺术品的保护,无异于只圈了湖泊,却丢了海洋。只要我们稍微考证一下国藏文物的来源,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现在的国藏基本都是来自于民藏。而民间文物能成为国家文物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用'国藏是湖、民藏是海'来形容,这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再来细究一下,为何有那么多的中国文物流失海外?要知道,国藏的文物,除部分流失国外,大多数都是流落于民间的文物。民间文物为何会流失?原因就是国家疏于保护,而被走私分子钻了空子,仅此而已,没有更多的原因。所以,保护民间文物迫在眉睫,国家如果再不注重民间文物的保护,文物保护最后的尾巴都将失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当今,文博专家在鉴定文物时,通常除了易见的普品之外,对一些稀罕的珍贵文物不认可。原因就是鉴定专家没见到过,认为历史上没有这种东西,或认为这样的东西不可能在民间等等,而且,这种不负责任的“鉴定方法”成了专家们的“通病”或“潜规则”。五是文献虽有记载,但叙述不详的(如柴窑),不认可;六是权威出版物里已“拍板”或“断定”没有的,不认可;七是被当今专家名人或学者,认为古代没有的工艺,不认可;八是与官方藏品在,色彩、纹饰、胎釉略同但有小异,把握不了的,不认可;九是有部分资深藏家研究论证确是“到代”的文物,与权威专家“观点”相悖的,不认可。十凡不是“考古界和学院派”研究的成果和业绩,民间学者有重大发现的研究成果,不认可。
但是,藏界早有共识,我国的古瓷的确有特殊罕见的、或者压根儿就有前所未见的珍品存世,这是不可否认而客观存在的事实。有些专家太低估了文物在民间的存世量,各时期各朝代的文物都千模万样,谁都不可能尽收眼底一览无遗。中华五千年光辉的历史,祖先创造并遗世了许多未知的东西很多。因此,不得不承认现在有些才出现的,或流传有序至今的一些稀少罕见的老物件,各大博物馆不一定都有。所以,一旦某些特殊极罕的文物面世,有的专家学者今生也从没见过,更谈不上对某种文物的研究考证了。况且,即便是国家顶级的专家也必须承认,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限的,而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专家也成在某些盲区。因此,博物馆以及书藉史料中,也就无法查找根本就不存在的所谓参照资料和数据。中华文物由国有文物和民间文物两大部分组成,不容置疑。一、 民间收藏文物已被国家承认, 它的合法性至少在认识上得到统一;民藏是国藏的有效补充。保护文物,需大量的资金、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而这些,文博系统能力有限,更是鞭长莫及,如此,必须在严厉打击文物走私和文物盗掘的同时,充分调动和依靠民藏的力量,从而保证中国珍贵文物不再被流失、不再被破坏,让它们有尊严、有地位地留藏在中国;
二、国家文物部门要承认民藏文物海量, 绝不逊色于国藏,现在因未开展全国民藏普查, 数据未果, 如真调查, “国藏是湖,民藏是海”;三、要激发民藏的活力。民间文物,只要在中国境内,建议都可以自由交易。文物只要在国内,无论是国藏还是民藏,无论是张三藏还是李四藏,都会得到有效保护,都会使其中凝聚的中华优秀文化得到传承。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旨在传播收藏资讯,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