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这块不大的地方,很有故事|彦平·早茶夜读540

540 |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城南这块不大的地方,很有故事

文/ 彦平

去年冬天去逛法源寺,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城南旧事》中所说的城南。当时走在那里,觉得这地方很特别,与北京其他地方感受大不相同。除了有法源寺,这附近还有伊斯兰教的礼拜寺。出法源寺后要去大街上坐公交车,经过了一段特别曲里拐弯的胡同,像在走迷宫,然后进入一个正在改造的叫烂缦胡同的地方,回来查到这条胡同曾经从北往南数,有“湖南会馆”、“汉中会馆”、“湘江会馆”、“东莞会馆”、“常熟会馆”。后来一拐弯,又看到了绍兴会馆。觉得这块不大的地方很有故事。

我很喜欢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因此这篇文章就想到结合《城南旧事》来看一看会馆,了解下外地人在京城的生活,进而感受城南文化。

2009年,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右一)与看守晋江会馆的长工老王的女儿王大婶(右二),中间便是“晋江邑馆”的匾额
邓云乡提到城南时说:“城南的情调,说得简单明确些,是京华特有的情调,它是包孕全国文化的情调,是几百年中形成的。”
“城南”不同于“南城”,尤指遍布住家、会馆、商业、旅店、名胜、古寺的南横街一带。高德地图截图

会馆是什么

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路过的时候爸爸教我念过:“飞安会馆”。爸说里面住的都是从“飞安”那个地方来的学生,像叔叔一样,在大学里念书。

“惠安人在北京死了就埋在他们惠安义地里。原来王家是给义地看坟的,打姑娘的爷爷就看起,后来又让姑娘她爹来这儿当长班……”

那疯子的妈妈和爸爸正在炉边煮什么。大家都管疯子的爸爸叫“长班老王”,长班就是给会馆看门的,他们住在最临街的一间屋子。

——《城南旧事·惠安馆》

会馆起源和兴盛于明清,按照邓云乡在文章中说,最早会馆设立是因为各省举人到北京参加会试,为期很长,住在旅店中开支很大,因此在京的同乡官吏便筹设会馆,以招待自己家乡来京会试的举子。“这样在清代中叶之后,各地在京会馆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两旁的大小胡同中,东及虎坊桥一带,都是全国各省、府县的大小会馆,虽无确切数字,但大小凡四百余所。由我所经过的烂幔胡同就可见一斑。

平日会馆由长班(即门房仆役)负责看管、联系。这个长班“多是流寓北京多年的本乡人,住在馆中长年办事,不但终身,常常是世袭职业”。这也印证了秀贞一家的身份和历史。

住进会馆

秀贞自言自语的说:“住在会馆念书的学生,有几个有钱的?有钱的就住公寓去了。

“二老爷中了举,在北京做官,就把这间会馆大翻修了一回,到如今,穷学生上京来念书,都是找着二老爷说话。二老爷说,思康是他们乡里的苦学生,能念出书来,要我们把堆煤的这两间小屋收拾了给他住。

“爹又问他在哪家学堂,他说在北京大学,喝!我爹又说了,这趟不近,沙滩儿去了!可是个好学堂呀!”

——《城南旧事·惠安馆》

思康在北京大学读书,住在会馆就是因为免费;秀贞一家则是看会馆的,父亲是惠安馆的长班。作者林海音童年在北京就住过会馆——晋江会馆就是她在北京的旧居之一。1931年,因为父亲去世,经济条件急转直下,林海音一家搬进了供福建和台湾乡亲免费居住的的晋江会馆,也是她住的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住了将近二十年。而父亲在世的时候,林家在北京还住过永春会馆和广东蕉岭会馆。

和林海音的身份类似,《原乡人》作者、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客居北京时也是住在会馆中——台湾会馆。他还参加了“台湾省旅平同乡会”,参与过一些进步的活动。

而鲁迅先生1912到北京的第二天就住进了绍兴会馆,在这里居住长达七年时间,直到买了位于八道湾胡同的私宅。

沈从文20岁时,身无长物从湘西到北京,也住在会馆里,他在酉西会馆住过半年之久,把自己寓居的小房间称为“窄而霉小斋”:“他住在湖南酉西会馆的一间十分潮湿常年有霉味的小亭子间里,到冬天,那当然是更加凉快透顶的了。下着大雪,没有炉子,身上只两件夹衣,正用旧棉絮裹住双腿,双手发肿,流着鼻血在写他的小说。”(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2018年有人去寻访酉西会馆,说这处曾经的会馆至今仍住着一位湘西的老乡。

会馆生活

秀贞说:“我天天给他送开水去,这件事本该我爹做的。早晚两趟,我们烧了大壶开水,送到各屋里给先生们洗脸、泡茶。”

——《城南旧事·惠安馆》

一开始和沈从文同住的还有同乡满远叔,他们一起等着会馆放早餐,俩人每天早餐都是分吃七个烧饼,就着开水。

——赵瑜,《恋爱中的沈从文》

(鲁迅) “饭托会馆长班代办,菜就叫长班的大儿子随意去做,当然不会得好吃。客来的时候到外边叫了来。”

——周遐寿,《补树书屋旧事》

邓云乡是这样讲述长期客居城南人们的生活的:“他们客居在京师城南,但无作客之感,他们各有各的同乡人,可以打乡谈,吃乡味,年年在本省、本县的大会馆中团拜,有南货挑子挑着他们各自家乡的土产上门打着乡谈来卖。他们又有各自情投意合的其他省份的好友,讲学问、讲诗文、讲书、讲画、看花、访胜、甚至喝酒、看戏,各随所好,无不极为融洽。”有此盛景,会馆的存在是其中很大的因素。

各地会馆是早年的同乡人建立的,一些同乡先贤去世,会馆就设有先贤的牌位,甚至有些会馆直接就叫XX祠,比如山西的会馆“三忠祠”,绍兴会馆也叫“越中先贤祠”,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祭拜。鲁迅也参加过所住的越中先贤祠举行的祭祀,他在1912和1914年的十月的日记中都有记录。

外乡人若客死北京,死后会葬在该乡在北京购得的义地中,《城南旧事》中就提到惠安馆的长班老王原来就是看守惠安义地的坟地的,电影中英子的父亲死后即葬在台湾义地中,想必也是林海音父亲墓地的所在。

《城南旧事》电影中的“台湾义地”

会馆文化

德先叔是我们的同乡,在北京大学读书,住在沙滩附近的公寓里,去年开同乡会跟爸认识的。

……一天晚上,他慌慌张张的跑来我们家,跟爸用客家话谈着。总是为一件很要命的事吧,爸把他留在家里住了。从此他就在我们家神出鬼没的,爸却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新青年。

——《城南旧事·兰姨娘》

邓云乡写到1930年代前几年的城南:“北京真可以说是学生的世界,虽然国难当头,但学生还是从全国各地拥向这个文化古城……江浙湖广的,东北各省,西南各地,远及海外华侨子弟,都慕名而来,赶到北京考学,上大学,那时各省、县的会馆还在,有的外省青年,来北京考学,没有考取,便在会馆中一住一两年。”

毛泽东、孙中山、阿英、丁玲等都曾得益过会馆之助。1920年2月,毛泽东来北京后,就曾居住于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国歌的作者聂耳与云南会馆也有一段历史渊源。《城南旧事》中英子的爸爸就所帮助的德先叔,就是当时的一位进步青年。

邓云乡写道:“清末以前,三年一考,各省的最杰出的读书种子都来到北京,使各省的文化氛围在北京得到一个总的汇合。这汇合集中在哪里呢?这就是“城南”。全国的举子来京,极少在城内落脚。极大多数集中在宣武门、和平门、南横街两侧。他们不管考中考不中,最少要在这一带住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这一带是几百年来全国文化人在京都比较集中的地方。这就是形成城南情调的最根本因素——文化。”清末虽然科举制度废弃,所招待的人身份变了,但依然多是北漂的文化人、有识之士,使会馆的文化往前又发展了很多年,在社会改革、政治运动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几百年所积淀的文化依然很浓。

与会馆共生

兰姨娘在家里住下多么好!她可以常常带我到城南游艺园去,大戏场里是雪艳琴的《梅玉配》,文明戏场里是张笑影的《锯碗丁》,大鼓书场里是梳辫子的女人唱大鼓……我一边跑出去,一边高兴的想,眼里满都是那锣鼓喧天的欢乐场面。

每次到城南游艺园听夜戏回来,车子从胭脂胡同、韩家潭穿过时,宋妈总会把我从睡梦中推醒“醒醒,醒醒,大小姐!看,多亮!”我睁开眼,原来正经过辉煌光亮的胡同,各家门前挂着围了小电灯扎彩的镜框,上面写着什么“弟弟”“黛玉”“绿琴”等等字样……

——《城南旧事·兰姨娘》

文中提到的韩家潭,“形骸放浪”的郁达夫还有诗云:

手中芍药眼中波,十二金钗值几何?

旧是笠翁歌舞地,韩家潭上美人多。

写的就是八大胡同的那些高级妓院。

兰姨娘曾经是妓女,被人赎身做了姨太太,因为和家里闹别扭,住在英子家。而英子的父亲性情和郁达夫有些相似,也是文人性情,早年在日本 “吃花酒,一家挨一家,吃一整条街,从天黑吃到天亮”,于是父亲和住在家中的兰姨娘暧昧了起来。这也可见当时的文人才子在京的官员——尤其是单身京官——和妓院游乐场的共生关系。文人和琉璃厂二手书、文玩字画的关系,与戏院的关系更不用说了。

遥想会馆林立的清末民初,虽然有国难,顶层失效,但民众能够自由流动,民间自发的组织极富活力。由北京的会馆让我想起在新加坡旅游时,那里的唐人街和随处可见的华人会馆和各类行会、商会组织,至今这些组织还发挥着作用,接纳初来乍到的同乡人,起着互通信息有无,互相帮扶,以及维系乡情的作用。
邓云乡所记叙的:“三十年代前几年……学生从全国各地拥向这个文化古城……江浙湖广的,东北各省,西南各地,远及海外华侨子弟,都慕名而来。”这样的场面让人向往,尤其让人感慨林海音《城南旧事》那个年代有那么多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会馆,台湾人还能自如来到北京工作读书,而今台海两岸分离,海外华侨子弟也少有来北京读书,就是北京作为文化教育中心对南方学子们的吸引力也大减,民间交流的文化盛景似乎也不复往昔。而一个地方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和文化的输入才能持续兴盛,一个地方要有各种人提供的各种视角的述说,才能积累更丰富的文化,留下更多的故事。由这一点,会馆的没落、城南的没落让人惋惜和追忆。

往期

TAN

回顾

还原教育部科员周树人的上下班路况|沈从文的凤凰,我的北京 |我知道的不多,“胡同就是fashion”| 假如北京是一颗洋葱 |别了,广和居;别了,安乐居! |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