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如何读《家》 | 李子·早茶夜读400
400丨家
李子金句
这家——为什么这么苦痛,
连这家长都是;
而且,打破了吧——又万千不舍。
大家都如何读《家》
文/ 李子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李子。
这次继续读巴金先生的名著《家》。家是一个大部头,读起来也很引人入胜。在上下班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跟着五四青年们的命运而悸动。不得不说,这是阅读民国小说以来,第二位令人上心的作者。
书是大书,读起来点自然就多——于是就好奇,大家读巴金的《家》,都是怎么读的。于是就去检索——然后发现一批读书笔记,却都谈的是封建大家长,万恶旧文化。固然——如此,但最打动我的点,却不是这家长的可恶,而是这家——为什么这么苦痛,连这家长都是;而且,打破了吧——又万千不舍。五四百年后,这种感觉很不五四。于是就好奇到底,用百度学术检索一下。匆匆把前60篇论文摘要翻了翻——整理一下,看大家在关注什么。
仅仅开一个头。
下面是60篇论文的大概分布:
没有做原文研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分类也是我印象的一个整理,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定义——甚至还会有不妥。但好在不是写论文,就是描述一个普通读者的印象。
大家读家,面向还是非常多的。我们逐一的、概要的来看。
家突出描述的是五四时代背景下,新旧文化,大家族的三代人,以及男性女性、尊与卑,爱情婚姻等诸多冲突和人物命运。很自然的,往文化和家庭伦理的方向,就有许多阅读的点,重点谈及父子关系、传统与现代和中外文化冲突,更多的是挖掘女性形象在这其中的生存空间。60篇里有10篇论文往这个方向走,我标识为“文化与伦理”。
对于一本文学名著,做文本阅读和评价的不在少数。会谈及艺术特色、叙事特征等,更多的当然是人物角色,尤其是作揖主义觉新和反叛者觉慧。巴金对每一个人物都包含感情,并不是符号化的去塑造,而是有着一种悲悯的人文精神。60篇论文里有12篇大概为这一类标识。
但所有的阅读面向中,做比较阅读貌似是最流行的,60篇里有17篇论文。巴金家的比较对象,大概有如下一些案例:
日本岛崎藤村的《家》,这个被选择的最多,有小一半(7篇)。我没有去研究两本书的发表和传世过程,但也许这是同为东亚文化西化过程中的同样的命运所使然,文学上也都产生了类似作品现象。可以比较家族兴衰,可以比较儒家文化背景,可以比较女性人物和命运,等等。
巴金和曹禺的比较也比较多,有3篇。
然后,有《红楼梦》、《三代》、《故乡》、《红高粱》的比较,也有《复活》、《贵族之家》的比较。
作为一本文学名著,还有许多人做语言方面的研究。其中比较多的,如称谓语的研究。称谓系统,既有语言文本的意义,同时也有社会学的意义。在社会转型的时期,研究起来很有意思。就如我们现在用的很多现代“概念”,大多来自日本翻译——以前读早老师编选的日本考察日记,其中有专门记录;就感觉很值得整理。而研究巴金小说中的称谓语,也有这种感觉。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英译的,研究比喻的,甚至还有研究语料库的——这个方向我很熟悉。这个方面一共有10篇论文。
往下还有一些小的面向。
首先就是作品的传世与影响,有一点像文学史的素材。可以研究家的发表情况,也可以研究不同时代对家的接受情况,通过这种认知和接受度的变化,来展示思想变迁。当然,也有研究巴金在俄罗斯影响的,在新世纪影响的,甚至呼吁正确评价巴金的。看来以前没少“不正确”评价巴金——这个不低头的老人,写的作品不够革命吧?这方面有6篇论文。
现在有周边,电影有手办。巴金的家,也有周边,诸如研究小人书改编的,研究越剧家的——虽然不多,但颇好玩。
最后还有从文学创作切入的,谈的是巴金的创作转型、风格变化,以及巴金的小说创作与文艺政策的贴合。这不禁让我想到上期读的丁玲。
时间有限,但这么读一读,翻一翻,顿时感觉《家》还蛮有意思。当然,我们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头,还有发表刊物、影响因子,以及最有意思的是年代流传——历时性影响,这要是铺开了看,就要做织网的功夫。
接开始,当我读到觉新的爸爸临死前给觉新的交代,当我读到老太爷眼瞅着大家族要倒塌的反思,我对家的感受是更立体了。无论是怎样的时代、文化和命运冲突,以及悲剧——家都不是一个仅供批判的地方。
我要写文章,最感兴趣的是这一点。
本周主题书
2019.9.09~2019.9.15
「家」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憩园
下期主题
灭亡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