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品德课堂对话教学中的“启”与“发”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言:教学的本质意义是交往与对话。也就是说,教学就其木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而笔者认为,作为对话教学的目的则在于“启”与“发”。品德课堂近年执行新版教材,更注重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启发教育重启而后发。

关键词:品德 教学 课堂

引言

在教育界,“启”与“发”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教育艺术和方法启发受教育者.让其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得到空前延伸。

在课堂上,课堂因活动而精彩,学生因互动而提高。那么,我们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怎样用好、用活“四动”教学法呢?

一、现状

传统品德与生活课程追求统一标准,无情地扼杀了学生想象的权利。教育者往往要的只是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往往又固定地存在于教育者自己心中,他们不在乎得到答案的过程中孩子思考、想象到了什么。当前,越来越多的思品老师已经意识到,品德课堂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不可能通过单纯的说教而完成,而需要通过情感、知识、信息等在课堂内的交流,这就是对话教学。然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往往又出现了为了对话而对话,为了互动而互动,没有真正达到“启”与“发”的目的[1]。

新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给单板、思维僵化、沉闷、无新鲜活力的传统思品课堂带来了新的面貌,給学生的想象找到了一个广阔的乐园,让学生尽情地畅想。要实现这一新主张,就应该增强对话与互动,加大启发式教育的比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对话中得到引导,在自己的想象空间中探究答案,教师的角色就定位在如何通过对话来启发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2]。

理论上,启发式对话教育无疑是一种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对话情境或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培养他们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及生重教任的指导作用,突出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对话,带领学生在探索目标、探索途径等方面不断调节和控制。然而,笔者曾悉心洞察教学实践的各类对话教学实际,似乎相当部分教学仍旧是背离对话教学的本质内涵的,没有起到启发作用,有的呈现“启”而“不发”或者“发”而“不启”的现象,有的甚至是“不启又不发”。为此,笔者在听了几堂品德随堂课后,试图对自己所教的品德学科对话式教学中真、假启发进行比较,通过事例剖析来看看真正对话教学的启发作用具备哪些本质特征,从而为思品课堂教学形成确切的启发式对话教学提供思考:

二、举例

1.只“启”不“发”

我们不妨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看看其中一种具有迷惑性的“只启不发"教学实例:某教师在教学《怎么到达目的地》一课时,请学生讨论,如果身上背着许多行李,负重到达目的地,但是没有火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用什么方法最佳?期间,教师频频运用电脑课件演示,又请学生上台表演,以事例分析来启发学生。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问题几近解决,这时,有一学生冷不丁冒出疑问,老师,我觉得你们还是没有想到好办法,为什么偏偏都选择上桥,转过身多危险,不如走森林来得好,虽然绕远,但是可以看到路途中的非常美丽自然的景色”。老师非常愕然,瞪了学生一眼,恨不能说教学流程就是这样规定的,你凭什么尽出怪念头。最后用力挥手示意坐下,使问题不了了之。应该说,这位小朋友其实是运用日常生活常识,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疑问,如果教师当时能加以发挥,肯定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仔细跟学生分析利弊、那么就既回归到教学流程又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学生敢当众在已公布的答案面前另辟蹊径,提出质疑可喜可贺不应该遭到老师的“横眉冷对”。乍一看,该教师运用图文并茂等方法阐释抽象概念,通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的方法实现对话式教学,似乎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但仔细分析这位教师对待学生合理质疑的方式,则不免对这种貌似启发提出质疑。

2.先“启”同“发”

其实我们的品德课程这么多年来,新教材指出,所有的教材必须是实实在在引领学生认知生活,感知,生活。只是引导还远远不够,学生最后学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往往更注重实效的发。一节课的好坏往往就是学生在获得新知,感悟新知的同时,将课堂所学的本领发挥在生活点滴,课堂中体验的只是一小部分,生活才是我们的大舞台,所以,我们的新教材下的品德课堂,老师的启发是启与发的同时奏效[3]。

思品课堂向来是比较难上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纳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在新版德法教材中,明确要求老师的启发教育以学习和思考作为主体,尽量旅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会强调启发教学为第一,我们的思品课堂也将启发教育融入课堂的核心实质,一个好的老师是善于教大家发现和认识真理。

在以后的德法课堂中,启发式教育是课堂重要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通过图文等精彩生动的方式,向学生阐明课程内容的重要意义,这样会更好地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其次借助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设疑,巧妙解惑,在课堂中就能呈现各种灵活性,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启发,远远不是只是的传授,它是对学生情感,能力,实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黄月霞.情感教育与发展性辅导[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9.

[3]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叶敏(1979—),女,江苏省苏州市人,小学语文、道法教师,应用心理学学士,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参考资料http://a.shayumeichuang.com/index.php?c=show&id=818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