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穴位按摩,7天止痛降尿酸,不花1分钱就能治疗痛风!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且有一定的地区差异,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该病患病率达5%~23.5%,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患病人群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20多岁的患者不少见,40岁以下初次发病者更多,而且男性多于女性,45岁以上患者中,男、女患者比约为9:1。
痛风发作的症状有哪些?
1、痛风发作最有特征的症状是关节(最多的是脚趾根部的关节,其次是脚脖子、有时是膝、手指、肩部关节等),突然出现剧烈的疼痛,并逐渐红肿,发烧到38-40℃,如周围稍有振动时,患者因关节疼痛几乎要跳起来。
在夜间发生疼痛的较多。因患者不同,在出现这种剧痛之前,有的主诉关节象烧灼一样,有的主诉有麻木感等等。即使放置不管,几天以后就可退烧,关节的疼痛和肿胀也痊愈,大约在7 ~10天左右就能行走。这种发作,开始时每隔几个月或者1 ~ 2年发作一次,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发作几次。
2、关节变形。在痛风反复发作几次的过程中,关节就可变形而难以活动。
3、痛风结节。当血液中的尿酸量多的状态继续几年以上时,在耳朵、脚的拇趾的外侧、肘部、手指等地皮下,因积存尿酸盐而长出痛风结节的瘤子。这种结节在开始阶段很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硬、变大,最终在皮肤表面露出白色结晶 。
4、肾功能降低。当血液中的尿酸量多的状态继续下去,在肾脏组织中有尿酸沉着,为此使肾脏功能变坏,也有不少导致尿毒症, 由痛风致死的有半数左右是死于尿毒症。
脚上“四大要穴”,闲来无事按一按:
1、涌泉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足趾屈曲。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2、行间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3、太白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4、太溪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针对痛风患者的治疗良方
在一定程度上,饮食方面的改善可以减少嘌呤的摄入,但是如果想要降低尿酸值,还是需要借助于专业的治疗方法。从药效持久稳定、无副作用无依赖性来看,最适合的则为,其在沿用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方的基础上,、、肖 ** 淑 ··之 ····* 止···** 痛 ~~~**膏、、又精心选用了乌梢蛇、蝮蛇、龙眼肉、木瓜、葛根、茯苓等十几味中草药,
经过三煎四榨的独特工艺慢火熬制,形成药之精华,高效、中和了药物偏性,很多痛风患者服用两三天就有明显的效果,比如说关节处疼痛缓解,尿酸值有所下降。
无论是取材,还是收膏入瓶,各个环节都是安全可靠的,通过了卫生局和食药监局的审核。因其效果极佳,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者们也自主传播其口碑,现在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手动网络即可查找,邮寄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三种食物,痛风患者绝不可以吃:
1、螃蟹
性大凉,民间视之为诱发病气的“大发”食物。《本草衍义》中指出:“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可食。”痛风病也属中医风疾范畴,患有痛风之人,当忌食之。
2、虾
性温热,能补肾壮阳,而且虾子又为一种诱发病气之“发物”。《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虾,发风动疾,生食尤甚,病人忌之。”《饮食须知》亦认为“多食动风助火,有病人勿食。”急性痛风之人多属热痹,故当忌吃性热动风的虾子。
3、杏子
性温热,味酸甜,易导致助痰上火。根据前人经验,多吃杏子,有“伤筋骨,生痰热,发疮痈,动宿疾”之弊。痛风之人,本宜清淡之物,尤其是在急性痛风期,中医称为热痹,更不宜食杏子等温热、伤筋骨、生痰热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