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患上目标综合症吗?

01

你如此拼命地奋斗,真是为家人的幸福吗?

一个整日在外忙碌的爸爸,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共度周日,正当孩子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他接到一个电话后,立刻要离开孩子去加班。为了取得孩子的理解,带着歉意对孩子说:“宝贝,不好意思,爸爸又要去加班了。你知道吗?爸爸这么辛苦地工作,都是为了让你有一个幸福的生活。”

孩子并没有像爸爸想象得那样通情达理,嘟着嘴对着爸爸说:“爸爸,你现在能陪着我就是我要的幸福。”

孩子的不悦并没有能够阻止爸爸离开,于是满怀怨气地度过了余下的时光。在他的心中,爸爸只在乎工作,根本不会关心他的幸福。

02

观照自己,我们是否也像这位爸爸,在为孩子谋求幸福的过程中,早在不知不觉把孩子的幸福抛在脑后了。

如果我们确实如此,意味着我们患病了,患了一种叫做“目标综合症”的病。

什么叫做“目标综合症”?彼得·德鲁克的学生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在《习惯力》一书中指出:所谓“目标综合症”是指一个人过于关注目标,以至于牺牲一些更重要的东西,甚至忘记最高使命。

为什么一个人会患上目标综合症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有时,我们看似有了明确的目标,但目标可能是错误的。 在《习惯力》一书中,马歇尔·古德史密斯引用了一个著名的研究——“乐善好施者”,让人们看到目标是如何影响人的判断的。

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达利和巴特森教授开展了“乐善好施者”的研究,要求神学院的一群学生穿过校园去做一场“乐善好施”的布道。为了研究需要,研究者告诉某些学生他们已经迟到了,等待聆听他们布道的人们已经很焦急了,需要他们快速赶到会场。

在学生们匆忙赶往布道会场的路上,研究者在他们经过的路上设置了一位坐在路上咳嗽呻吟的“病人”,然而90%的学生都匆匆赶往布道会场,完全忽视路边这位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甚至还有一位学生从“病人”身上直接跨了过去!

我们能因为学生不帮助路边的“病人”就认为他们没有道德感吗?显然不能。他们之所以会漠视路边“病人”的呻吟,是因为去布道的目标影响了他们的判断,但他们忘记了布道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03

我们是否能从“乐善好施者”研究中的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呢?我们是否经常会为了一些目标而忘了初心呢?

就拿读书来说,有些人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读书目标,立志一年要读100本书。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不断加快阅读速度,却没能很好地品味书中的道理,未能将书中的知识化为行动,也未能因为读书而让自己感觉快乐,甚至为完不成目标而痛苦。如果是这样的话,反倒不如不读书好呢。

很多时候,我们一味地抱怨自己压力大,感觉自己很焦虑,但我们没有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我做的这些真得有价值和意义吗?

04

当我们努力追求目标时,特别是要在限定时间里完成目标时,压力会很大。有时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可能会忽略真正重要的东西,就如急于去布道却忘了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经常回过头看看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也许“目标综合症”就消失了。

公众号

安享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