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多做一点点
01
昨天上课,我请同学们计算两个简单的算术题,1.01的365次方等于多少和0.99的365次方等于多少。如果不计算的话,大家估计两者差不了多少,但一算下来,就发现只是多了0.01的1.01,其365次方竟达到了37.8,而少了0.01的0.99,其365次方却只有0.03了。
我请同学们计算这两道题,就是想让他们自己看看多做一点点和少做一点点究竟有多大差别。也许一天两天看不出什么差别,但时间久了,差别就特别大了。
然而,很多人特别容易忽略这些细小的差别,总是觉得少做一点点不会有什么影响。但他不清楚,时间久了,他和多做一点点的人差距就拉得很大了。
我之所以让同学们计算这两道题,就是因为我发现同学之间存在着多做一点和少做一点的现象。
在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很多同学利用假期去完成额外增加的作业。作业是寻访管理者并写一份访谈报告。作业提交上来以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并没有只停留在寻访一位管理者的要求上,而是主动寻访了三四位不同领域的管理者。他们不仅详细地记录了访谈内容,还认真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相比于这些多做一点的同学,那些少做一点的同学提交的作业就简单得多,自己没有寻访管理者,只从网上复制黏贴了一份访谈报告当作自己的作业。更有甚者,极少几个同学到截止日期还没有提交作业。也许他们觉得少做这一点点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却不知道正是这一次次少做的一点点,可能导致自己和别人相差很多。
02
我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帮助同学们去自我改变,希望他们能够意识到多做一点点的益处。但我知道,想促使同学们发生改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正如一位同学在课堂上所说:“老师,我们也知道应该改变,但我们已经习惯了原有的模式,你现在让我们自己改变,我们感觉很难。”
她说得没错,人的变化确实很难,尤其是心智模式已经定型的成年人,变化起来更难。
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比推动变革更难的事情”。但正是因为变革难,所以变革才更有价值和意义。如果因为害怕困难就放弃变革的话,就永远不会有变化。
让我开心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在慢慢地变化了。他们慢慢克服对变化的恐惧并开始享受变化。
我请同学们在课堂上分享访谈管理者的收获和感悟,很多同学站起来积极发言。由于传统教室座位安排的固定与死板,当一个同学起来发言的时候,要么是其他同学看他的后背和侧身,要么就是他看其他同学的后背和侧身,这非常不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为了促进更好地交流,我建议发言的同学可以走到前排面对着大家,这样不仅可以和同学们面对面,还可以更好地进行目光交流,也可以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展示自己的风采。
考虑到有同学站着面对大家时会增加紧张感,我没有强行要求一定要站到前排发言,到不到前排发言由自己决定。但出乎我的意料,有个班级绝大多数同学还是勇敢地走到前排,面对着全班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虽然站在前排面对着同学们发言只是比站在原位发言多做了一点点,但每次都多做这么一点点,他们就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演讲与口才能力,能够更加从容镇静地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了。
03
德鲁克说:“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在于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在于不去做。”同学们是知道到前排面对大家发言能够提升自己演讲与口才能力的,也逐步开始去做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有位同学课下和我说:“我告诉自己,平时我们缺乏这样锻炼自己的机会,现在有了,为什么不抓住呢?也许开始的时候自己会紧张,腿会发抖,甚至语无伦次,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不迈出第一步,恐惧总是会阻止我前进的。但我上去讲以后,我发现也没有像想象得那样糟糕,很多时候完全是自己吓唬自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前进的障碍。”
从内部发生的变化才是真正的变化,也才会是持久的变化。这些主动站到前排发言的同学知道了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也开始去做这些让自己变得优秀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他们做了,他们更加理解做的好处。同学们在分享访谈故事的过程中不仅互相交换了信息和观点,也增进了对管理的理解,更增强了自己当众发言的信心。
荀子《儒效篇》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思是说,听不到不如听到了好,听到了不如见到了好,见到了不如理解了好,理解了不如实行了好,因此,理解了的道理一定要付诸实行,以求得知行合一。
看到同学们慢慢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看到他们力求知行合一,我感到十分开心,也希望他们能够持续改变,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我相信,只要同学们每天多做一点点,他们就会一点点地变得优秀起来,他们辛勤汗水浇灌出的果实就会更加饱满,因为上天从来都不会辜负努力的人。
公众号
安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