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最终极的修行, 是放下
点击加载图片
佛家讲:缘生时灭,缘起既空。道家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人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本就只能局限于区区五感,何为拿起,何为放下,何为得,何为失,本都是极其自我的认知。
人,越了解这世界的广袤无垠,也就越能明白自身的微不足道。
在面对万事万物时,唯有明澈本心,追寻无二,方能不被五感所惑、方能够“如是我闻”。
据说在一休大师年幼时,有一次在僧舍中静坐参禅,而他的师父忽然带着微笑,领他走到了门外,一休问道:“来做什么?”
点击加载图片
师父并未回答,而是走到了半山坡上,打起坐来。一休心中疑惑,静静地看着师父,半天过去了,师父起身,领着一休回到了寺前。
师父走进寺中,却将一休关在了门外,一休不明所以,于是在门前坐下静思。不久后,天完全黑了下来,没有灯火的寺外,只剩幽暗蔓延。
又过了一会儿,师父打开寺门让一休进来,并问他:“看到了什么?”
一休答道:“全黑了”,师父又问:“还有呢?”一休说:“什么都没有了”。
师父说:“不,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眼中无尘,一切皆无,心中识得,万物皆在。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人生百态,各不相同,人们所需不同、所思不同、所求不同、所知不同、所爱不同,所识自然不同。
而相同的是,要“拿起”一些东西,往往都不容易。而要“放下”它们时,更是格外地艰难。
要放下,不仅难,而且许多人从始至终,都并不了然,究竟要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放下”。
曾有两位僧人在过河时,看到河畔有一位少女,河水很浅,但少女穿着裙子,如果直接走过去的话,就很容易在砂石中跌倒,所以一直犹豫着想,要怎么过河。
点击加载图片
师兄见了这种状况,就对女子笑着说道:“女施主,贫僧来背你如何?”那位少女听了,也就安心地让师兄背了过去。
而师弟在边上看着,先是一头雾水,后来目瞪口呆,最后更是越想越气,于是一整天都有没理师兄。
第二天时,师弟终于忍不住了,开口向师兄问道:“我们都是出家人,当谨遵佛门清规戒律,若是女子落水你去救人也就罢了,可你怎么能背她过河呢?”
师兄却表现得很诧异,看了师弟一会儿,温声说道:“我不是已经把她放下了吗?你怎么反而将它挂在了心上?”
眼中无相,无所谓拿起。心中无识,总不得放下。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这个世界上,从无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就如这世上,从无完全相同的两片落叶。
所以人人,生而独一无二,所以事事,冷暖唯有自知。
在弘一法师李叔同,因战事不得不滞留宁波时,有一位老友前来看他,这时,弘一法师刚好在吃饭。
那位朋友看到,桌上就只有一碗饭、一碟咸菜,于是问弘一法师:“不咸吗?”弘一法师回答道:“咸有咸的味道。”
两人在饭桌上闲聊了一会儿,弘一法师倒了两杯清水放在桌上,然后拿起一杯喝了起来。
朋友见状,又问道:“连茶叶都没有带?只喝白水,不淡吗?”弘一法师却笑了笑,对他说:“淡,也有淡的味道。”
这人世间,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它自己的“味道”。
咸的,有咸的味道。淡的,也有淡的味道。不咸不淡,未必是你的喜好。
那红尘里,只要被拥有之物,都对应同一种“放下”。
识得,有识得的好。不识,也有不识的妙。不明不晦,方能够得见“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