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十二)
(紧接上期)为便于各位读者阅读了解,下面以白话简要意译公孙瓒列举袁绍的十大罪状如下:
一大罪:袁绍为司隶校尉时,不能匡扶国家,反而指使丁原焚烧孟津,招引董卓进京。董卓祸乱天下的根源就在袁绍;
二大罪:董卓进入洛阳后,挟持皇帝,袁绍不能临机应变解救君父,反而抛弃朝廷授予的官职爵位而逃,这是有辱使命,对上不忠;
三大罪:袁绍为渤海太守,偷偷招兵买马,攻讨董卓时不告诉自己的父母兄弟,好让他们潜逃躲避,至使太傅袁隗满门抄斩、太仆袁基母子丧命,这是不仁不孝;
四大罪:袁绍起兵两年,不体恤国难,而是滥封亲信为官,囤积粮食、资产,盘剥富裕家庭,收取苛捐杂税,百姓没有不痛恨怨怪的;
五大罪:逼迫韩馥退位,窃取冀州。并假传伪造皇帝诏书四处施恩,违反规制,私刻金印玉玺。每次下发文书,还打上封印,上写“诏书一封,邟乡侯印”。这和王莽篡权时一样,袁绍照此施行,有不臣之心;
六大罪:袁绍派崔巨业上观天象,一起贪污纳贿,吃喝玩乐,攻打其他郡县,这岂是大臣应当做的事?
七大罪:袁绍与故虎牙都尉刘勋一起兴兵讨董,刘勋效力于袁绍,帮助袁绍降服张杨,现在却因为一些小事冤枉杀害刘勋;
八大罪:袁绍敲诈原上谷太守高焉、甘陵相姚贡,勒索钱财,二人钱没凑足,被袁绍杀害;
九大罪:袁绍是婢女所生,微贱之命,是不能作为继承人的,现在却高官显爵,有辱袁氏家族;
十大罪:袁绍令周颙盗取孙坚豫州刺史之位,并断绝孙坚粮道,导致董卓逃脱。
后面还加了一句,收到袁术的书信,信里说袁绍不是袁氏家族的人。
分析一下这里面透露出来的信息。第一,坐实了袁绍是招引董卓进京,造成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第二,袁绍在做皇帝梦;第三,袁绍确实是个外宽内忌的人,心胸狭隘,有妒杀功臣的恶习;第四,袁绍在冀州靠盘剥富人和收取苛捐杂税积累财富,所作所为不得人心(曹操得冀州后首先做的就是减免税赋,也可证此事为实)。
再看一下此文反映出公孙瓒的什么性格特点。公孙瓒无大智慧,只有小聪明,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此文中说袁绍是婢女所生,不能作为继承人,公孙瓒自己也是这种情况,这岂不是说自己也不能作为继承人吗?自己今天的高官显爵也是对公孙家族的侮辱吗?
还有加上的那一句,更是画蛇添足,如果袁绍不是袁氏家族的人,那此文中所有对袁绍依靠袁氏家族的声誉取得的利益不都与袁氏家族无关了吗?既然与袁氏家族无关,那还会对袁氏家族造成什么侮辱呢?
界桥之战
文戏做足,紧接着就是武打。武打中最重要的就是界桥之战。
192年春,战事打响。界桥战场是公孙瓒选择的,在界桥南二十里,地势开阔,利于骑兵冲击。
公孙瓒有近五万人马,远远超过袁绍的兵力。再加上袁绍没有骑兵部队,公孙瓒又是以逸待劳,满以为稳操胜券,就布下了一个保守的阵势。以三万多步兵排列成方阵居中,左右两翼各配备一支五千多人的骑兵。
公孙瓒自己率领一千多名白马义从铁骑为接应。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煞是威风。
袁绍军以麹义为先锋。麹义只有八百刀盾精兵,一千弓弩手,但丝毫不惧,主动迎敌。(相关资料记载袁绍所率兵力时都用了个模糊数字,“数万人”,袁绍究竟有多少兵力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少于公孙瓒,而且还不止少一点点,最多也不会超过两万兵力)
公孙瓒本来有两种取胜的战法。一种是以步兵整体推进,与敌接战后缠住敌人,然后以骑兵两翼包抄,围而歼之。一种是按兵不动,以逸待劳,等待敌人自己靠近交战。不幸的是,这两种他都没用,而是用了一种导致失败的战法,自寻死路。
公孙瓒本来有轻敌之心,现在看见麹义兵少,立即下令骑兵冲击,希图冲垮敌阵冲散士兵。他不知道麹义等的就是他来冲,他要不冲,麹义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麹义让士兵躲藏在盾牌下,弓弩手列阵在刀盾兵之后,等敌骑冲到只有几十步距离时,千弩齐发,压制敌骑的冲击,刀盾兵一跃而起,奋力砍杀过去。
冲在前面的骑兵猝不及防,伤亡惨重。后面的骑兵见势不妙急速后撤,反而冲垮了自己的步兵阵势。不明真相的步、骑兵争相逃命,全军一片混乱。
麹义趁乱斩杀了公孙瓒才署了没几天的冀州刺史严纲,以及一千多士兵,乘胜追到界桥。
公孙瓒收敛部分溃逃士兵,回军与麹义交战,希图夺回界桥,结果也被打得七零八落,只好带兵逃往清河。
麹义率兵一直追击到公孙瓒的营地,砍翻了公孙瓒行营的牙门大旗才收兵而回。
袁绍得到麹义的捷报,喜出望外,也兴奋得有些过头了,立即命令主力部队追击敌人。自己则和别驾田丰等谋士带领几十个弓弩手和一百多名卫士缓缓而行,在离界桥十几里的地方下马休息。
谁知道公孙瓒的一支二千多人的骑兵队伍呼啸而来,重重包围了袁绍这支小股部队。箭如雨下。田丰赶紧拉着袁绍,要他退进一堵矮墙里躲避。袁绍愤怒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也不能躲在墙后,躲在墙后就能活命吗!”随即催促弓弩手放箭,杀死杀伤了公孙瓒不少骑兵。
幸运的是这支骑兵队伍里没有人认识袁绍,估计是败退时慌不择路弄错了方向,本来就没有什么士气战心,开始逐渐退却。危急时刻,又是麹义带兵赶来迎接袁绍,使袁绍逃过了生死大劫。
此战中,黑山军首领张燕派出部将杜长等为公孙瓒助阵,也被袁绍击败。黑山军从此与袁绍结怨。
狭义的界桥之战至此结束,广义的界桥之战还包括紧接其后的巨马河之战和龙凑之战。这两个战役应该算是界桥之战的余波吧。
界桥取胜后,袁绍令崔巨业,就是公孙瓒讨袁檄文里提到的那个受到袁绍宠爱,同饮同食的星象家,率兵继续追击公孙瓒所部,围攻故安(今河北固安县),久攻不下,退军南还。
公孙瓒亲率步骑三万人追击,在巨马河(今河北涞水县)大败崔巨业,消灭袁军七八千人。然后乘胜而南,攻下渤海、平原等郡县。派其自任的青州刺史田楷留守。刘备参与了这一系列战斗,并因功被任命为临时平原县令,后升迁为平原相。
公孙瓒乘胜进击,在龙凑(今山东平原县东南)大战袁绍。袁绍以羸弱之兵引诱公孙瓒进入埋伏圈,以伏兵痛击公孙瓒。这一仗真的是打破了公孙瓒的胆,从此再不敢南下。
简单分析一下双方的得失。
公孙瓒虽然败了,但军队的损失并不大,仍然是黄河以北地区最具实力的诸侯,致命的伤害来自于心理,自信心受挫,锐气消失,从此不再南下。败退回去后又与刘虞发生冲突,最后竟杀害刘虞。虽然得到了前将军,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的名头,但却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可谓得不偿失。
对公孙瓒来说,这是一场可以承受失败的战争,但对袁绍来说,却是生死之战。
界桥之战期间,袁绍其实已经深处困境之中,危在旦夕。
公孙瓒战前责令兖州刺史刘岱,把袁绍托付给刘岱照看的家眷交给自己以前派到刘岱处的从事范方那里,由范方带回来。目的是想以其为人质要挟袁绍。不然的话,等灭了袁绍后,就来灭刘岱。
刘岱被吓得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多亏了别驾王彧向他推荐了程昱。程昱建议他不要帮助公孙瓒。刘岱听从了程昱的建议,没有把袁绍的家眷交给范方,但也没有阻止范方带领他的几千骑兵回援公孙瓒。也就是说,有一支几千人的骑兵队伍正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地直扑袁绍的后方。
这只是其一,后面还有接二连三的不利因素。
董卓任命的冀州牧壶寿已经渡过黄河,与于毒的黑山军合谋对抗袁绍,袭取冀州;
善变的南匈奴单于於夫罗与张杨一起叛变;
手下马仔曹操纵放敌人,居心叵测……
因此,袁绍的军队事实上已经成为一支无根的游走之军,就象汪洋里的一叶孤舟,既无救援之船,也无停靠之地,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向前,开战,战胜敌人。如果失败,就是彻底沉没,死无葬身之地。
所幸的是,袁绍有麹义。麹义有一支势不可挡的西凉劲卒。更为幸运的是,此战从心理上摧垮了公孙瓒,使其丧失了南下争雄的勇气,袁绍可以放心地回身收拾冀州境内的反叛势力,由此奠定了成为北方霸主的基础。
袁绍自己也知道此战赢得十分侥幸,在后来给公孙瓒的信中坦承此战是“强弱殊科,众寡异论,假天之助,小战大克”。
此战不光是对袁绍、公孙瓒的力量消涨有关系,也对逐鹿中原的其他诸侯力量对比和生存发展有关系。
曹操此时是东郡太守(今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实力并不强大,为保存实力,放弃东武阳(今山东莘县),避开黑山军的正面冲击,转向西北方向的顿丘(今河南清丰县)。这事实上是放任黑山军东进,危及袁绍的后方。
曹操由此躲过了被袁术、陶谦、公孙瓒三路夹击的危险。而袁术、公孙瓒、陶谦联盟的实力则大为削弱,失去公孙瓒的牵制和增援,袁术、陶谦很快陷入被动局面。
剿杀黑山军
192年八月,此时董卓已死,掌控朝廷的是董卓的部属李傕、郭祀等西凉小军阀,他们想与关东诸将和解,派太傅马日磾持节安抚天下,以太仆赵岐为副手。赵岐出使河北(袁绍),沿途百姓见到赵岐,都高兴地说:“没想到今天又看见汉朝使者的车马了。”马日磾则出使南阳(袁术),被袁术扣留,发生失节丧命的悲剧。
这二人的出使方向,反映出当时中原最大势力就是袁氏兄弟,从侧面证明如果袁氏兄弟不翻脸的话,天下非袁氏莫属的判断。
赵岐和袁绍有姻亲关系。赵岐的妻子是马融(东汉著名经学家,名将马援的从孙)的哥哥马续的女儿,袁绍叔父袁隗的妻子是马融的女儿。
193年初,赵岐抵达河北,进入冀州。袁绍、曹操听说赵岐来了,都停战率军在数百里外迎接赵岐。赵岐先说服这二人停战,然后写信给公孙瓒,要求公孙瓒也停战。
袁绍、公孙瓒此时都是在苦苦支撑,彼此也都知道此时谁也灭不了谁,乐得有个台阶下,就送了赵岐一个顺水人情,各自停战。但公孙瓒的田楷所部并未退回幽州。
停战使得袁绍在渡过难关之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休整时期,袁绍一下子觉得轻松了,就在三月上巳节(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在薄落津(今河北巨鹿县)大宴宾客。
谁知道乐极生悲,魏郡驻军突然发生兵变,杀了太守栗成,于毒率领的黑山军趁机出兵占据了邺城。袁绍及其大部分将士的家眷都在邺城,听说邺城沦陷于黑山军之手,军中一片恐慌。虽然袁绍强自镇定,照常宴乐,但将士们担忧恐惧之情并未得到丝毫减弱,已经有人在号啕痛哭。
上天再次眷顾了袁绍。黑山军里有一个陶升的人,自号“平汉将军”,率领自己的部属保护了袁绍和其他将士的家眷,并亲自护送这些人离开邺城,把他们安置在斥丘县(今河北成安县)。袁绍于是率军到斥丘屯住,并任陶升为建义中郎将。
军中将士家眷平安,士气重新高涨。袁绍立即率军剿杀黑山军。在朝歌鹿场山苍岩谷(今河南鹤壁淇县)围攻于毒,五天内攻下,杀了于毒和董卓任命的冀州牧壺寿。
然后依山北进,剿灭左髭文八、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黑山军队伍,屠杀了这些部队驻地的所有人,斩首数万级。
最后在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追剿实力最为强大的黑山军张燕所部。
张燕原名褚燕。黄巾民变时,聚集一帮少年为强盗。185年,跟随博陵(今河北蠡县)人张牛角。不久,张牛角战死,众人拥戴褚燕为首领,于是改姓张。
张燕人如其名,身轻如燕,骁勇善战,所以军中都称他为“飞燕”。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地占山为王的土匪纷纷依附于他,最多时达到一百多万人,统称 “黑山军”。
后来张燕接受朝廷招安,被灵帝任命为平难中郎将,管理黄河以北山区的行政及治安事务,享受太守待遇,每年可以向朝廷推荐孝廉,并派遣计吏到洛阳去汇报工作,接受考核。
董卓作乱时,张燕也与各路诸侯结盟反董。
前面说过,张燕与袁绍结仇是在界桥之战时派部将杜长等人带兵援助公孙瓒。
此时的张燕拥有精兵数万人,战马数千匹,实力并不亚于袁绍。但袁绍的好运还没完,吕布恰好在此时来投奔,成为袁绍的主力战将。
身在长安的吕布怎么会跑河北来了?这又是个较长的话题,会聊到士大夫集团三刺董卓的故事,不知道该不该回头叙述,考虑一下,各位读者也可通过点赞告诉我要不要讲。
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