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十)

(紧接上期)

为什么要北伐

上期聊到蜀中和平安宁,经济社会逐渐向好,诸葛亮为什么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一门心思要北伐呢?

记不清楚前面哪一期里曾经聊到过一个话题,今天的祸是前人种下的,发生在当下的事情其缘由都可以追溯到前人身上。按照这个思路去探寻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可以找到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三国以前都是大一统王朝,虽然东周时王室衰微,有春秋五霸,有战国七雄,各领风骚,但名义上始终只有周王一位天子。秦汉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像周朝那样相对独立自治的诸侯国彻底消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长久的大一统天下,形成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观念,历久弥坚,不要说消除,连改变都很艰难。

前面聊邓芝出使东吴的事情曾提到过,和谈结束后,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邓芝的回答是:“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果消灭魏国后,您不投降(蜀)汉的话,战争才刚刚开始呢。”

三国时期,能够像孙权这样认识到天下其实可以“分治”的人少之又少,几乎就孙权和诸葛亮二人,其他绝大多数人都是像邓芝这样固执地坚守“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的传统。(孙权“二主分治”的思想发展到后期形成“并尊二帝”,得到诸葛亮的认可)

没有分裂自治的传统,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分裂,只能遵循传统,一统天下。

二、现实原因。

这里面可分为几个部分:第一、这是刘备种下的祸。刘备一直高举的是“兴复汉室”的大旗,以汉室继承人自居,将国号也定为“汉”。虽然这些行为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成为其成功的基础,但这也使其背上了个巨大的历史包袱。

“汉”是大一统帝国,既然蜀汉存在的合法性是基于汉室继承人,那么,就应该恢复汉室江山,一统华夏。

“汉”是中原帝国,不在长安定都,就在洛阳,要继承“汉”,就得回到中原定都,不能偏安在成都。(所以诸葛亮要说“兴于旧都”)

第二,还是刘备种下的祸。刘璋引刘备入蜀时,就遭到益州势力的反对。刘备忘恩负义地以武力强夺益州,招致益州势力的强烈不满和抵触。这股势力一直存在,最终影响并促成刘禅投降。

刘璋虽然懦弱,但对士大夫和百姓比较仁慈。比如不愿意焚烧成都城外百姓房屋,坚壁清野,抵抗刘备。在成都城内兵粮充足的情况下,不愿让士民过多牺牲,在城内士民都愿意同仇敌忾坚守城池的情况下,主动放弃,投降。这就更让刘备的行为显得残忍。

不光益州人认为如此,连庞统都酒后吐真言,指责刘备不是“仁者之兵”。

第三,蜀汉核心集团以随刘备入蜀的荆襄人士为主,原有益州官员无缘参与治理益州的各项决策,其中有不能进入决策层的原因,也有不满刘备行为,不愿意参与的原因(如杜微),还有虽然为官,却经常与核心层作对,散布、煽动不满情绪(如来敏、孟光)。

以上第一、第二点说明,蜀汉政权对益州来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是一个外来政权,不具备合法性、合理性。要想获得合法性、合理性,就只能去恢复中原,回归中原。

第三点则说明,蜀汉政权与益州原有势力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而要在短时间里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对外战争。

战争是非常时期,既可以战争之名要求军民团结一致,放弃争执,共同对外,又可以行使非常手段,清除异己,集中权力。

综上所述,不是诸葛亮不想过和平安宁的好日子,心血来潮要北伐,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蜀汉政权的性质,特别是诸葛亮自身执政的需要,只能选择北伐这条路。

古代没有分治的传统,但凡分裂时期就是战乱时期,每个分裂割据势力的领袖都想创造一统天下的伟业,都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霸权之心,都要一直打到统一才罢手。

只有辽宋澶渊之盟后和平相处了一百多年,各自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展。

北伐成了诸葛亮唯一的选择,也是诸葛亮集权专权的最有效途径,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这里面头绪太多,可能要聊很多很多才说得清楚,请各位读者保持耐心,慢慢看。

 为什么要匆忙北伐

225年秋,诸葛亮平定南中。到227年三月,经过近两年政治、经济、军事的治理和发展后,诸葛亮率领(蜀)汉主力大军进入汉中,屯于沔阳阳平(今陕西勉县)准备北伐曹魏。

打仗打的是经济实力,战争消耗又大又快。汉文帝、景帝两朝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汉武帝打匈奴几下就打没了。诸葛亮才准备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够打吗?

回到“隆中对”去看看此时北伐是不是符合当初的设想。

按照“隆中对”的设想,在占据荆州、益州后,西边和诸戎结好,南边安抚夷越,对外联盟孙权,对内勤修政理,等待天下形势的变化。这是北伐必须具备的基础。

一旦天下形势出现了变化,就以一位上将率领荆州的部队进攻宛城、洛阳,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部队出秦川,从而成就霸业,兴复汉室。这是北伐的条件和路线。

那么,如今是不是已经具备了“隆中对”所提出的北伐基础和条件呢?

明显没有。首先是缺失了荆州,跨有荆益的基础少了一半,从荆州进攻宛城、洛阳的机会也没有了。

其次是天下有变这个条件。前面在讲述“隆中对”时就提到这是个语焉不详的模糊条件,什么叫天下有变?没人知道,解释权只属于诸葛亮一个人。

如果非要在这时候找出一些天下发生重大变化的现象,也有几个,一个是曹丕死了,曹睿继位。一个是孙权开始尝试北伐,被曹睿打败了。其他几乎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把西平麹英的谋反也算在内,也看不出天下形势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并且曹睿继位后施行了许多惠民政策,魏国社会安稳,百姓乐业,是朝着好的方向在变化。这种变化丝毫不能为诸葛亮所用,反而会让魏国军民同仇敌忾抗拒诸葛亮的入侵。

东吴陆逊敏锐地看到曹睿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魏国更加难以对付,提醒孙权注意,孙权却看不起曹睿,对此不以为然。

诸葛亮也像孙权一样认为曹睿不如曹丕,年幼好欺吗?还是诸葛亮担心孙权捷足先登,先期取得北伐成功呢?还是因为孙权北伐牵制了曹魏兵力而有机可乘呢?……不知道,统统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诸葛亮就决定此时北伐。

北伐前,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道表,就是著名的《出师表》,到那里面去看看诸葛亮本人是怎么说的。

首先,诸葛亮提出北伐的原因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是不是这样呢?

仅仅从领土、人口来看,(蜀)汉确实无法和魏、吴相比,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这就是所谓的“疲弊”,但是不是就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呢?不见得。

(蜀)汉固然弱小,这是其短,但也因其弱小而受到魏国的忽视。从曹丕以来就没将(蜀)汉放在眼里,主要对付的是孙权。曹睿继位后,也没把注意力转向(蜀)汉,由此导致诸葛亮首次北伐即取得轰动性效应,也就是说(蜀)汉并没有面临生死存亡的处境中。

(蜀)汉有地理之利,只要牢牢守住汉中,与吴国的联盟不会破裂,就不会有亡国之忧。后任吴国左丞相的陆凯就认为只要闭门固守,(蜀)汉可保万世。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蜀)汉有自保之力。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还继续存在了二十九年才灭亡。

既然知道“疲弊”,更应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先从“疲弊”中恢复过来,再集聚力量。

因此,诸葛亮提出的原因不成立。

其次是北伐的条件已经具备。即“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就开始练兵讲武,准备北伐。从第一次北伐前的形势来看,南中确实没有发生动乱,还为诸葛亮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上(蜀)汉本身的力量,也确实使诸葛亮迅速建立起了一支十万人左右的军队。如果仅仅只是一次北伐,诸葛亮认为军事条件具备的理由是成立的。

但事实上北伐前后进行了五次,每次失败后重新组织下一次北伐时,(蜀)汉都加重了对南中土著族群的盘剥,引发叛乱。(蜀)汉光禄大夫谯周就认为:“南方蛮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还多次反叛,丞相诸葛亮南征,以兵势相逼,他们没办法才顺从。从那以后供应官赋、兵员,使他们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忧愁,对朝廷产生怨恨。”南方稳定的局面逐渐消失。

而兵员是否足够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总结经验时,自己都认为:“不能战胜敌人反而被敌人打败,原因不在兵少,在主将一人。现在我想减少兵员和将领,明确惩罚制度,思考自身过失,找到正确的变通之道,如果不能这样的话,即使兵士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诸葛亮这个认识相对正确,(蜀)汉不是兵少,而是优秀将领太少。五次北伐中,只有魏延一个优秀将领,王平勉强算得上一个,这仗怎么打?

诸葛亮所谓的条件具备除第一次成立外,其余四次均不成立。

最后是诸葛亮提出的北伐目的:“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个问题不需要分析,以(蜀)汉之力,这个目的不可能达到。

但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诸葛亮喊出来鼓舞人心的口号,这是诸葛亮树立起来的一杆政治大旗,谁敢违抗就打倒谁。诸葛亮就是凭此高度集权,清除异己,最终实现专权。

聊了半天还没开始北伐,是不是有些啰嗦了?哈哈。耐心耐心,会聊到的。诸葛亮怎样通过北伐达到集权专权的,北伐的过程和结果如何,下次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关于魏蜀吴三国的11条冷知识,你知道多少?

    关于魏蜀吴三国的11条冷知识,你知道多少?

  • 孔明治蜀:一场愿景与人性的艰难角力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于东吴,此时距蜀汉建立仅一年. 此役令帝国元气大伤,战争结束不久,四川境内便爆发了叛乱.蜀汉根基未稳,风雨飘摇,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 刘备为自己的莽撞付出了代价,夷陵 ...

  • 浅谈诸葛亮治蜀:六次北伐均失败,真的是军事能力不够出色吗?

    公元219年,关羽丢失荆州,本人也被东吴杀害.公元222年,刘备攻打东吴失败,东吴都督陆逊在夷陵大败蜀军. 从此,蜀汉本来大好的局面,瞬间看不到前途了.在夷陵之战结束九个月之后,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将蜀 ...

  • 若诸葛亮赵云守荆州,刘备关羽张飞加庞统守益州,蜀能否统一三国

    首先,万事皆有可能,但蜀汉能不能统一三国,涉及到很多原因,其中有两个关键原因蜀汉必须抓住机会解决,才能为统一天下创造条件. 这两个关健原因是: 一.蜀汉如何防备东吴不会在自己的侧翼捅刀子. 二.蜀汉如 ...

  • 精度系列第十五篇:三国纷纭----坐看古代版的国际风云

    一."隆中对"的战术实施 刘备拿下益州,诸葛亮战略规划即将成为现实.正当此时,曹孙两家开始对刘备发难.公元215年曹操闪电战袭击汉中,三个月攻克汉中中心城市南郑,将张鲁势力压缩到了 ...

  • 关羽最大的两个错:漏杀一奸臣,错杀一忠臣,否则北伐必能成功!

    刘备关羽和张飞能走到一起,其实充满着必然.三位都有雄才,程昱说刘备"有雄才,能得人心",郭嘉说关羽张飞"皆熊虎之臣,万人之敌".三位都很傲慢,也都死在傲字上.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一)

    前面聊刘封时说过有机会聊聊诸葛亮,让各位看看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其精明的程度为什么会有让人细思极恐的感觉. 这个愿许得有些草率,纯属没事找事,给自己找麻烦.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伟大人物之一,不是三言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二)

    (紧接上期) 诸葛亮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提起,似乎谁都知道,要细问,却并不知道其人生经历的具体过程,比如他在荆州隆中隐居这段时间究竟做了些什么,恐怕没多少人知道.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诸葛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三)

    (紧接上期)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 汉朝时男子以二十岁"弱冠"为成年的标志,就可以通过举孝廉(由郡推举).茂才(即秀才,由州推举,因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为茂才)等朝廷设立的举荐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四)

    (紧接上期) "隆中对"语焉不详的含糊之处 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身边几乎没有什么名士高人,围绕左右的主要是从涿郡家乡带出来的包括关.张在内的那帮混混,其事业则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五)

    端午过完,继续闲聊.  曹操插足荆州         (紧接上期)上期聊到刘备.诸葛亮利用刘表家庭矛盾指使刘琦得到江夏太守之职,然后刘备率领所部从新野移防与襄阳近在咫尺的樊城,对襄阳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六)

    (紧接上期) 庞统对"隆中对"的否定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没有上战场,主要是做后勤工作,做得非常好,足兵足粮供应前线.从此时一直到刘备去世,凡遇战事,诸葛亮主要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这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七)

    开始后悔聊这个话题了,太长太累. (紧接上期)这期主要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前是怎样明哲保身的. 许多人以为诸葛亮始终是刘备最信任的人,其实不是.最初是,前面说过,遇到诸葛亮前,刘备身边只是些二流人才,诸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八)

    自己挖的坑,含泪也要填平,哈哈. 恢复与孙吴的友好结盟 (紧接上期)223年6月10日,刘备驾崩.刘禅随即在成都继位,诸葛亮仍然为丞相.此时刘禅十七岁,按照刘备的嘱咐,父事诸葛亮.朝中大权集于诸葛亮一 ...

  • 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九)

    一场注定会胜利的仗,诸葛亮为何要亲征 (紧接上期)225年春,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自己率领主力由安上水路进入越嶲:门下督马忠带一支部队攻牂柯: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李恢带一支部队进攻益州.(庲降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