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不敢、愿不愿为国生娃?
假期结束,开始上班,继续和各位朋友聊天神侃。恭祝各位朋友新年好!
三年前我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组照片,标题是“十年后的计生标语,信不信?”
没想到才短短的二三年,基本就如此了。《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8月6日发表“让人们敢生愿生'二孩’”专版,其中配发评论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真实的标语
这话听上去是不是有些熟悉?是的,只是以前不这么说,而是说计划生育是国策。也只有中国老百姓有这份殊荣,生儿育女都能够和国家大事挂上钩。
不让你生时是国策。让你生时是国事。不让你生的理由是担心人口失控,让你生时却没了这份担心,变成了人口失调。反正中国不缺少专家,怎么说都有理。就是不知道当年的超生游击队员会怎么想,莫言小说《蛙》里那些为此而死的人会怎么想?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能取得目前的辉煌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红利,提供了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而四十年强制生育的行为又导致了人口红利下降甚至消失,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企业用工,赡养老人全成了问题。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降到1.8左右,已经低于国际公认的2.1人口更替水平,近几年更是低于1.5,低于发达国家的1.67,甚至低于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的1.46。
不放开二胎已经不行了,可是放开了就有人兴高采烈接二连三地生吗?专家们是这样想的,可是2018年底,中国新生儿仍然下降,而65岁以上的人已经增加到占总人口比例的11.9%,国际惯例认定的老年社会标准为7%。
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多生呢?
首先是观念的改变。不要说80、90后这些育龄妇女,就是60后的人也没有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更加注重的是少生、优生。
其次是生活的压力。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啊!现在都流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这个说法非常荒谬,但年轻的父母都愿意这样想,就算这个孩子健康成长,没有任何疾病,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毕业的巨额投入,也会让年轻的父母望而生畏。还得加上多买一套房,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地买二房、三房的,绝大多数人能买上一套房就不错了。
最后是现实的冷酷。中国人口自由流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表面上看你哪里都能去,可事实上却很难在异地生根,户口的限制无所不在。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当地户口与外地户口,区别太大。比如一个山西偏远山区的农民到北京打工、安家,和一个北京城里人在北京工作、安家,两人年龄、学历、职业、职务都一模一样,两人所生的儿子的待遇却迥然不同。农民的儿子还是山西的农村户口,不能享受当地人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长大了连房也不能买。就算是两人的儿子出同样的意外死了,得到的补偿都不一样。
中国大部分是农村人,相应的育龄妇女也主要是农村人,这些人又大多数跑城里打工来了,他们在城里自身存活都困难重重,没有足够的保障和能够兑现的承诺,就是愿意生也不敢生啊!
为了让年轻父母生二胎,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奖励政策,国家卫健委也表示将在国家层面上设立奖励生育政策的可能性。有些地方强行在新婚夫妻登记结婚时收取生育二胎保证金,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生育二胎后再返还,不知道有没有利息。但这些奖励政策几乎都比较笼统,能否兑现,是否有吸引力还不好说,《人民日报》对此的评论是“小恩小惠,诚意不足”,象湖北仙桃全面实施基本生育免费服务,生育二孩可获1200元补助;天津增加二孩职工家庭30天生育津贴等政策,确实是小恩小惠。
自古以来,生娃本来就只是家事,生不生,生多少都是夫妻之间的事情,政府只能建议少生或者多生,强行把家事和国事联系在一起,麻烦就出来了。而要解决这个麻烦,非得大手笔才行,一个字,难;两个字,很难;三个字,非常难。
《人民日报》的专栏标题说得很清楚,敢生、愿生,敢不敢生在前,愿不愿生在后。
我们这代人已经为了国家少生娃,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为国家多生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