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文史成立三年了,有一份礼物送给读者朋友们,请笑纳
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的创办者兼主笔李一鸣。浩然文史创办至今已经三年多了,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文史君亲自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哦,这就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
这本小书名为《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与节日》,可以说是我近三年来对传统节日节气方面,知识整理和思考的一个总结。熟悉浩然文史的朋友应当了解,传统的岁时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我们的一块特色内容了。那么,为什么要普及、传播这些传统节日、节气的内容呢?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我在求学过程中逐渐萌生的个人兴趣。我主要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史。但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产生一种感觉,传统的历史书写往往过于习惯于宏大叙事了。人们习惯于将视角投向大的人物,比如帝王将相;或者大的事件,比如战争与改革;亦或者是大的政治、经济制度变迁。但实际上生活在每一段历史时空中的,占据人口多数的普通人,他们在传统的历史观察和书写中,往往遭到忽视。一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我逐渐觉得,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算真正地触摸到了历史的真实脉络。于是,我开始关注历史上的各种民俗问题。然而传统的民俗可谓是浩如烟海,为了不让自己迷失在这片广袤的海洋里,我需要某种线索。时间,是我最容易想到的选择。
从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开始,面对日升月落、寒暑枯荣,人们逐渐有了时间的概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人们逐渐发现某些特定的时间点,是重要且特别的,这实际上就是节气最早的起源。而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内,先民们也会周期性的重复着某些活动:秋季作物收获,丰收了自然要表达喜悦;春季要播种,自然也会期盼着秋季的丰收。年复一年中,人们表达愿望的方式逐渐地固定下来,成了一个群体在固定的时间空间里,重复进行的一种群体的生活体验,这便是岁时的节日了。一年十二个月,顺着这条岁时节日节气的线索,先民们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通过何种方式表达何种情感?我都能仿若亲历。这是我眼中的历史,更是先民们真实的生活。
其次,这也与最近几年全国上下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提倡有关。传统的岁时节日、节气,这无疑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尤其是像二十四节气,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是掀起了了整个社会关注传统节日节气的热潮。作为一名人文学科的青年学者,也作为一个以普及文史知识为初心的自媒体人,我当然也产生了普及节日节气知识的自觉。
最后,随着国家、社会对传统节日、节气关注度的提高,在公共舆论空间尤其是网络空间里,也产生了各种热议的话题。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爱传统节日节气,针对传统节日节气的复兴,也会有一些反对的声音。而在支持者、爱好者内部,关于如何复兴传统节日节气,如何传承节日节气文化,其实也有很多争议,比如:传统节日中有一些祭祀习俗,在今天看来这算不算封建迷信呢?传统的节日节气文化,有很多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今天的工业文明时代,在城市生活中该如何传承,甚至于还要不要传承?传承传统文化是要一成不变的继承,还是要有所损益?等等。作为熟悉互联网的青年学者,也作为身处舆论前沿的自媒体人,对这样的争议和探讨,我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
基于这样的一些原因,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我撰写了大量的传统节日节气的科普文章,其中有一些还采取了更新颖的视频、音频的形式。然而,网络上的文章终归是快消品,单篇的文章也缺乏系统完整地整理归纳。借着这次出版的机会,我也好好地对这几年的作品重新进行了梳理和沉淀,并补充了大量的新内容,从而使得这些内容的结构更加清晰、完整。这本书名为《四时书》,整个的结构也就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作为基本的框架。在每一个季节中,又进一步划分为节气和节日两个部分。对每一个节气和重要的传统节日,我都详细地梳理了它们的历史、民俗、文化要素,对节日节气在传承中的争议和问题,也谈了我自己的看法。此外,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这本小书的行文也尽可能地做到了通俗易懂,相信这会是一本可以畅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