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军的白刃战战例:战士头脑中瞬间闪过的并不是刺杀动作

白刃战是冷兵器时代最传统的作战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作战方式。白刃战拼的并不完全是技战术,更多的战斗意志和勇气。名将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曾写道:士兵只要能够将其平时所学的武艺在战场上用到十之一二,就能在白刃战中取胜。

如果手里有枪,你还会去拼刺刀吗?

不可否认,虽然白刃格斗是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但白刃战无疑也是一支军队战斗意志和技战术的集中体现。因为面对面的刺刀见红,更能激发出一支军队的战斗意志,甚至能直接令敌人崩溃,拿破仑最精锐的近卫军团就有一句名言“没有什么用刺刀还不能解决的战斗”。

由于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自动武器的广泛使用和战场上火力的不断增强,刺刀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发言权了,所以各国都淡化了白刃格斗的训练。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上,白刃战却依然在延续,甚至在每次战斗中都会发生。

中日两军白刃战,中国军队为何会处于劣势?

众所周知,日本陆军长期受到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熏陶,所以日军擅长白刃战,也热衷于白刃战。日军的刺杀训练非常严格,尤其是在中国战场上,他们经常丧尽天良的用活人进行刺杀训练,这样不但能练出精湛的刺杀技术,也使他们在白刃战中占有心理优势。

而当时中国军队的刺杀技术却处于劣势,一方面是系统训练和体能均不如日军,在刺杀技术上也不如日军简单有效,另一方面就是装备上的差距。当时日军的制式武器为三八式,中国军队的主要枪械是汉阳造,而汉阳造无论是枪身的长短优势,还是刺刀的品质,均不如日军的三八式。

国民党军队之白刃战:

20世纪的30年代,国民党军队主要是与德军进行事合作,所以国民党军队受到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颇深。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陆军更重加视步兵的射击速度和火力持续,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步兵才使用匕首和工兵铲等装备进行白刃战。

但当时国民党军队的火力配置、弹药供应和射击技术均与德军不在一个档次,却依然照搬德军操典而忽视白刃战的系统训练,导致了拼刺训练的不足。

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尽管广大爱国官兵在白刃战中凭借一腔热血与敌人死拼,尽管也有在白刃战方面颇有独到之处的广西军,以"大刀队"而令日军闻风丧胆的西北军第29军,但在整体上与擅长白刃战的日军作战之中,国民党军队无疑处于劣势。

与日军进行白刃战牺牲军衔最高的将领:

王甲本:云南省富源县人,在与日军进行的白刃战之中,国民党军队牺牲军衔的最高将领。

1944年9月9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79军中将军长的王甲本将军身先士卒,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身负多处重伤而壮烈殉国,时年43岁。

在目前可查的资料之中,王甲本将军是与日军在进行白刃战之中,牺牲军衔的最高抗日将领。王甲本将军壮烈殉国时的军衔为中将军长,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

八路军、新四军之白刃战:

就白刃战来说,八路军、新四军在与日军进行的白刃战之中,同样不占优势。应该说,从八路军、新四军追溯到工农红军时期,白刃战就一直是常用和擅长的作战形式。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工农红军的装备极其落后,所以在绝大多数的战斗之中,只能依靠大刀、红缨枪等冷兵器来解决战斗。

同时,由于我军长期都是处在运动作战之中,很难对基层官兵进行系统而完善的白刃战训练。这种情况从土地革命战争,一直延续到了抗日战争,而身背大刀手拿红缨枪,也就成为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经典形象。

虽然此后八路军、新四军装备枪械的比例逐渐上升,但仍是以老式的汉阳造和其他的杂式步枪为主。由于所装备的刺刀不足,所以很多战士仍然用大刀或长矛与日军进行白刃战,以抗战初期为例,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在日记中曾记载“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这个数据乍看确实让人难以置信,刺刀虽然是属于冷兵器,但要批量生产就需要大批的机械设备,尤其是刺刀的驻笋及卡环要与枪身紧密结合,这就更需要精密的工艺水平。因此,也就别指望刺刀能像大刀长矛那样能在铁匠铺中打造出来,而已当时八路军、新四军的后勤,要批量生产刺刀则更是不切实际。

八路军在白刃战中仍然使用大刀:

1937年9月25日晨,林彪率领第115师在平型关设伏。根据686团3营排长田世恩的回忆:"战斗打响之后,我们连接到了夺取老爷庙的任务,我带着全排战士立刻向老爷庙冲击。当我冲到坡下的时候,见前边的一个鬼子正往老爷庙那边跑,我就拼命追上了那个鬼子。然后我憋足了劲,向他背上猛劈一刀,这家伙还没来得及叫唤就滚下山坡了"。

而作战经验丰富的日军你,也很快判明了战场上的形势,迅速组织兵力向公路北侧的老爷庙高地发起冲击,试图夺取这个制高点。于是,两军展开了"登山比赛",山坡上穿黄军装的日军和穿灰军装的八路军混杂着,敌我双方甚至连厮杀都来不及了。

最终,686团3营的战士先日军一步占领了老爷庙,但因来不及布置阵地,战士们便用大砍刀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有的战士连大砍刀也没有,就徒手和敌人撕打。在这场白刃战之中,日军几乎都是三个人一组,背靠背地相互掩护,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刺杀技术和三八式对大砍刀的优势。

白刃战,八路军一种必须的作战模式:

由于八路军没有完备武器弹药来源,更多的时候是靠缴获敌人的来补充自己,配备给战士们的子弹只能以个位数来计算。战斗打响之后,战士们往往是在几轮射击之后,马上就得转入白刃战,因此,白刃战是八路军的一种必须作战模式,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作战模式。

此后在与日军的实战之中,八路军十分重视白刃战的系统训练和战术配合,总结出了有效的刺杀技术和战术。在与日军进行白刃战的时候,八路军会在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一般都是由班排长和老兵担任佯攻掩护,新兵进行突刺,但执行突刺的人行动一定要坚决。

八路军拼刺英雄李仕亮的回忆:

1939年5月,担任副排长李仕亮所在的连驻扎于五龙镇,凌晨时遭到了日军100多人的突袭,敌我双方展开了白刃战。

由于这是李仕亮入伍后第一次与鬼子拼刺刀,加之是仓促迎战,准备不足,虽然练过无数次的拼刺路数早已熟记在心,但他在与第一个鬼子格斗时仍有些慌乱,以致被对手的刺刀划伤了小腹。负伤后的李仕亮怒不可遏,大吼一声拨开了敌人的刺刀,然后一个"中刺"便刺中对手的胸部,致其当场毙命。

这时第二名日军又冲了过来,有了刚才第一次成功的刺杀,李仕亮信心倍增,只用两个回合便又刺死对方。

在与第三名日军格斗时,双方的刺刀架在了一起,都在寻找对手的破绽,此时他已经对如何与日军进行拼刺了然于胸了。于是李仕亮抢先出招儿,反手一枪托就砸在了这名日军的左脸颊上,这名日军喉咙里咕噜一声便倒在了地上。打扫战场时,李仕亮发现这名日军的颈部动脉,竟然被他的一枪托给砸断了,致使这名日军当场死亡。

狭路相逢勇者胜,白刃战亦是如此:

在白刃战之中,往往不可能对自己的技术动作作过多的考虑,更多的是意志与勇气的体现,在生死的刹那之间,他们头脑中闪过的只是如何尽快将对方干掉,如何让自己生存下来。同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白刃战之中,中国军队并非是不堪一击,而日军也不是他们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