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关节疼痛不全在肾,寒气趁虚而入,升阳最关键!
1980年,跟随姥爷义诊,姥爷说:关节疼痛不全在肾,寒气趁虚而入,升阳最关键!中医看病治人,但绝不“打脸充胖子”。
说起我从医,跟姥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填报志愿的时候,差点就跟中医无缘。凭自己对语言的一点天赋,加上,那个年代,国家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所以,我一直以来理想专业是外语。
不成想,姥爷听说我要学洋鬼子的语言,满肚子怨气。“学什么外语,他们当初是怎么欺负我们的,你没好好学历史吗?”
“中医文化三千年,你看现在大城市哪还有像样的中医?我就怕等我死了,国人连中医是啥都不知道了,所以,我建议你好好去学中医!”
就这样稀里糊涂走上了姥爷的路。而那次下乡义诊,山里老中医治病的理念,让我着实改变对中医的看法。
90年代,远在西部边陲的甘南,经济落后,环境恶劣,更没人愿意去支援那边的医疗事业。但姥爷不一样,一方面为了解当地牧民患风湿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想让我去学习中医经验,好好传承中医文化。
听闻外来义诊,村民很是激动。拎着自酿的酥油茶,糌粑饼,都来找姥爷看病。因其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稍微一上年纪,村民腿脚肩以及手关节就不听使唤,疼痛难忍。其实就是西医讲的风湿病。
我突然听到“医生,快救救我吧,夏天这么热,空调不能吹,电扇不能吹,四肢关节酸痛,过个夏天比别人多穿好几件衣服,但还觉得有凉风往里钻。”
姥爷说,你别急,慢慢讲。原来这位患者从小就怕风怕冷,稍有不慎,遇风就会腰,肩以及膝关节酸胀,身体还容易疲劳乏力。多年来一直用西药治疗,也不见好转。
姥爷说:你在去看看病人的体征,去开个方子。学医这么多年,看看你有没有让我失望!
我看患者面色苍白,嘴唇稍黑,手凉。肢体关节没有红肿现象,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细。问其类风湿因子正常。
开方: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黄芪,当归,龙眼,红枣。
开完方姥爷说等等,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你开方之前,有没有辩证,开药不能随心所欲,患者明显是单纯的风寒阻痹,你去补肾,这不是明显的药不对症?
内心洪水猛兽般翻滚,更方:干姜,肉桂,黄芪,当归,龙眼肉,红枣,白蜂蜜,阿胶。
反思许久,姥爷为了不让我难堪,从中医角度分析该病症,患者从小体弱多病,先天禀赋不足,中医称其阳虚内寒,就像阴阳中,阳属火,阴属水,多年来阳虚,就像火越来越少,寒气趁虚而入,怕冷更加明显。
所以治疗首要祛寒,其次活血通络,阳气升,则寒走。
当时年少无知,自以为关节上的问题就是从“补肾”开始,谁料还有辩证论治,自打姥爷那次的谆谆教诲,我不敢再拿中药开玩笑,更不敢拿患者开玩笑!
患者服用10天自觉身上暖和,手心暖和,自此也有了信心。连着服用2周,患者已经可以常人一样脱掉了多余的衣服。
再看方子,以“君,臣,佐,使”的中药配伍,让患者体内的寒气一步步逼走体外。
君:我用干姜,肉桂升阳气。干姜是温热之品,驱寒,肉桂助阳气,阳盛则寒气衰。
臣:方中的黄芪,当归为臣药,两位药益气固本,补血活血,补足气血,增强抵抗力,抗寒,耐寒性就会增加。
佐:红枣,龙眼,阿胶同时补血活血,疏通经络。
使:加以白蜂蜜,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调和人体内在,提高综合体质,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能力。
后与患者电话随访,停药一年,症状基本消除,未见反复。
姥爷对中医,一辈子都在研究其理。他说过:一旦误诊,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再治病。
所以,一味的复制其方的做法,不可取。我分享医案的目的不是让你复制粘贴,因为人难以复制。对症下药,也是对患者最基本的尊重。30年来,我时刻警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