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条小河
屯里有条小河,从西向东,贯穿整个村落,后来我才知道,这条小河其实就是以且河的下游。
在我的记忆中,门前的小河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可以称之为母亲河。听父辈说,解放前,这条小河只是一条沟,人是可以直接跨过去。后来由于因为水土流失,雨季洪水泛滥,逐渐拓宽变成一条小河。
在我的童年时代,秋冬的小河其实就是一条溪流,但是春夏遇到下暴雨,不出一个小时就汹涌澎湃,河水漫过两边的田地,摧枯拉朽。小河涨水快,退水也快。暴雨停了两个小时,人就可以蹚过去。洪水过后的小河焕然一新,仿佛刚洗过澡一般,整个河床被冲洗得干干净净,鹅卵石变得得非常光滑。
夏季的小河,是最热闹的时候。
下午两三点,一群“黄猴子”一边奔跑,一边脱下衣裤,到了河边,衣裤往沙地上一扔,“扑通”一声扎进水里,溅起一阵清澈的水花。打水仗、扎猛子、水中摔跤、岸边跳水、潜泳……成年人一般不跟小孩在一个水域,找一个稍微安静的地方,一边泡一边聊天。一些女性则去下游比较隐蔽的地方泡澡。
我清晰地记得童年去河里洗澡,都会用纸包上一点洗衣粉,在河里把衣物洗干净凉在岸边的石头上,洗完澡衣物已经晒干,就可以穿着回家了。稍微时髦的,会带上一袋海飞丝去洗头发,洗得香气四溢,让周围的小伙伴羡慕不已。那时候的海飞丝真的跟广告里的一样,洗了头发梳子都挂不住。
晴朗的下午,妇女们把铺盖衣物搬到河里清洗,在石板上用脚踩、用棒槌敲打,一边清洗一边拉家常。一会儿功夫,河岸两边的灌木丛上、石头上、沙子上,晒满了花花绿绿的衣物被子,仿佛给小河穿上了美丽的嫁衣。
小河对村民的作用,似乎无可替代。
晚饭时分,拿着镰刀和筲箕,去地里割上几棵白菜,或者摘上一筲箕豌豆尖儿,在河里清洗干净,回到家稍微清洗下就可以煮来吃;红白喜事,井里的水供应不过来,就在河边刨一口沙井,渗出来的水清澈甘甜,绵绵不断;夏季,人们干了一上午活,下午收工回来,去河里洗个澡,一身困乏顿时烟消云散;牛马渴了,直接跑到河边,喝个痛快,小河把整个村的牛马滋养得油光水滑;酷热夏天,到河里泡上一小时,炎热一扫而光。
大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小河上游修建了机关、学校、集市、街道、商铺,一切显得更加繁华。随着上游的农田变成楼房和街道,各种天然水井消失,雨水减少,一些生活排污进入了小河,有的老百姓目光短浅,只顾自己利益,纷纷效仿乱丢生活垃圾以及排放污水,下游的河水量越来越小,即使到了汛期,小河已经不能进行自我清洗。
如今的小河,满目疮痍,杂草丛生,河水里时常飘浮着生活垃圾,再也感受不到半点童年的清澈。水量越来越小,仍在艰难的流淌着,仿佛向人们诉说自己遭受的灾难。三十年前的小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仿佛在人们心中,只要能赚钱,能吃好穿好,能住着楼房,能开着私家车,从来没有人重视过对环境的保护。如今的故乡,几十口泉水井消失,小河被污染,大河被污染,各种鱼儿濒临灭绝,野鸭子消失,这难道就是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