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圣经”,流失海外多年,意外以450万美元低价回归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多都在世界文化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比如李白的诗歌成就,在小珏看来,远比泰戈尔更大;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要胜过莎士比亚的任何一部作品。而且,我们还有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艺术,那就是书法。

中国历代文人,对书法艺术都相当重视。他们孜孜以求,希望能登堂入室。然而,在北宋之前,学习书法并非人人都有机会的。这是因为经过漫长的发展,书法理论都有一套严谨的体系,并非现在某些书法家鬼画符一般的丑书可以理解。几乎所有的伟大书法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临摹偶像的作品而成长的。

可是,书法真迹必然有限,不是富贵人家很难拥有。哪怕是优秀的临摹本,价格也非常昂贵。所以,穷人没有办法临摹,很难写出一手好字。所以,唐代之前的书法家往往都是非富即贵的家庭出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书法家都不远万里,非要亲自观瞻前贤碑刻作品的原因。

直到宋代,太宗皇帝赵光义做了一件利在千千万万学子的大好事。他将宫廷府库中的字画全部取出,命令翰林侍书王著临摹刻制在枣木板,然后翻印成册,制成了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因为这项工作是在淳化年间完成的,所以它被称为《淳化阁帖》。

别小看这件事,它相当于为天下所有的读书人提供了书法的法帖。从此,寒门学子也可以与达官显贵一样,通过临摹来提高书法水平。书法艺术,也从此由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变得生机勃勃。如今在乡村也活跃着一批优秀的书法爱好者,写的作品也很不错,就得益于字帖的传播。

《淳化阁帖》的选用上非常讲究,它分为十卷。第一卷是帝王的书法,虽然皇帝的字不一定最好,但出于封建礼教的规范,还是将他们放在最前面。第二卷到第四卷是历代名臣的作品,第五卷是各门各派书法家的选集。第六卷到第八卷,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最后两卷则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作品。

很明显,王羲之以一己之力,就占据了十分之三的篇幅,这也奠定了他在书坛的地位。同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占据半壁江山,也让“二王”书风成为了书法正统。当然,《淳化阁帖》一共收录了103位名人的420份作品,蔚为大观,形成了百花齐放,众星捧月的格局,也为读书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然而,初版的《淳化阁帖》数量非常有限,赵光义赏赐了达官显贵和宗室子弟后,就已经瓜分殆尽了。后来,枣木板模具又在一场宫廷大火中付之一炬。然而,它的作用和名气实在太大,民间自发从贵族们手中获得,然后再刻石翻印,一时之间蔚然成风。

但是,这样的翻刻,水平参差不齐,当然不能与赵光义亲自下令督造的原版相提并论。制作得比较好的,当属泉州地区的石刻本,后人称之为泉州本。

时至今日,从目前的发现来看,《淳化阁帖》的原版已经没有整套存世了。上海博物馆有几套《淳化阁帖》,但大多是翻刻本,只有一套中的四、七、八卷是原本。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但它们险些永久流失海外,机缘巧合之下,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原版的《淳化阁帖》,在宋代就是稀罕宝贝。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得到了它,非常珍视,还留下了自己的印章。他也知道四、七、八卷是原本,其余是其它版本拼凑的,但依然非常喜爱。后来的藏家也很重视,整件文物传承有序,但在晚清民国的那段动荡岁月,它却突然下落不明了。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收藏家得知消息,这套《淳化阁帖》在香港拍卖,美国大收藏家安思远以重金购得。中国各大博物馆都派专家找到安思远,希望他能割爱。然而,安思远既然不惜重金购买,自然也很喜欢,他开的价码太高,让当时的中国人无法接受。

后来,安思远的健康状况恶化,《淳化阁帖》也更让国人揪心。因为按照美国法律,他名下的文物有可能会收为公有,成为美国某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那就再没有机会了。在这个关键节点,王立梅女士从中联络,终于让安思远先生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了这件藏品。按照当时火热的收藏市场,这真的是白菜价。

安思远先生后来解释,一方面是中国人的诚意感动了他,另一方面美国人总认为这就是印刷品,并不当回事。所以,他认为《淳化阁帖》这样的无价之宝,应当交给更懂行,更珍爱它的人收藏。也正因为这些机缘,这件国宝终于回到了祖国,能与我们华夏儿女团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