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事不对人”这回事,话是人说的,事是人办的
本文转自公众号 趁早SHAPEYOURLIFE
米果文化的朋友问我:
关于他们在喜马拉雅上《好好说话》的节目,我有没有什么评价。
确实有。
可以这么说,自从我学会说话以来,给我本人的说话能力带来最大打击的事件,就是第一次目睹《奇葩说》,惊艳,震撼,这也行。每季都有选手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立论扎实、攻防强悍,而且逗、准确、通透、表现力强、综艺感好,观众还在琢磨上一个观点,下一个回合已经拉起,有巴掌还有大红枣,隔30秒戳一次G点,价值观交锋酣畅淋漓,看得哭哭笑笑,欲罢不能。换做我,应该两个回合后就已经呆若木鸡,大脑一片空白。
搜选手资料,看到顶尖选手经过数年高强度辩论训练,刚想聊以安慰,突然觉得不对,我当初干嘛的?我当初就是学说话的啊!
我播音主持科班专业啊,我当初四年都学了些啥?
我咋就没学会口语表达逻辑,咋就没掌握当庭思辨的方法,我为什么不会先结实立论,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怎么就不能迅速找到事实论证,再用倡导价值直接碾压。我啥也没学会啊!
我们那时候学声音传达,讲究八百标兵奔北坡,提颧肌,松软腭,字正腔圆。播音系主任和各种台长早就告诉我们了,我们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我们就是声音形象,我们一毕业,面前直接会摆上一个话筒,立刻马上开始时代小喇叭播报生涯。
问题就在这,真的,主要不赖我,赖时代。那是一个单向度传播的时代,我们当时把话筒另一端叫做广大受众,说话的人,只管单向度的沟通。有话筒的人就是在演讲,站在舞台中心,天然成为话语权的关注的焦点,直接成为控制全场的枢纽。
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说话,早已经是一个双向度的事。
你为何说话?你为何花费时间精力与他人沟通和表达?
因为你需要碰撞、激发、说服以求得共识,共识才会得到理解,寻求帮助,提高效率,开展行动。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职场,无论是聊天还是开会,我们都得先说话,说话几乎是拉开后面一切行为的序幕。
无论是家庭还是职场,影响他人的观念是语言的终极目的。你需要影响谁的观念,谁就掌握着这场语言游戏里生杀予夺的权力。
《奇葩说》是以辩论为形式的综艺,而辩论或者说雄辩,其实是人类一切戏剧和起源,从古希腊往后,一代一代,人们把论点的骨头填上论据的肉,演变成后来的文学和电影。那里面都是对白啊,对白里都是观念。
《奇葩说》上的一众说话达人,做了《好好说话》,我的评价,来自于这一系列内容对我的启发。
1. 脑洞是说话的序幕。
先要言之有物,后才能掷地有声。还是要先扩张脑洞,没办法,一个人语言的品质和他表达的品质,就是他思考的品质。
2. 说话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好好说话得靠后天刻意训练。
“我怎么想就怎么说啊!”
“我就直接说了啊”
“实话实说啊”
此类开场白都慎用,开口之前别为自己的说话战术懒惰豁免。你的话得兼顾场景,得有分析的心态,你要说的内容,得靠对方才能完成豁免。
3. 双向度,就是所有说话都是有对象的说话。
避免自说自话,独角戏和诗朗诵。
你主观想表达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对方接受什么。对方愿意听并理解了,你说的话才是有效且有意义的。
4.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大多数交谈都存在权力关系。
话总是说给人听的,说者和听者总会构成某种关系,而在特定的关系中,总会存在谁主动谁被动、谁需要争取谁的问题——我们说话的时候都必然要身处其中的某种权力关系。
写到这我也觉得处心积虑怕怕的感觉,如果从头到尾都是当局者清,那还能不能畅快的聊天。但仔细想大部分功能性谈话中,这状况是事实,具体可参考一切宫斗和职场电视剧。
5. 说话前意识到一件事情存在两个版本,可预防人际冲突。
从来都没有“对事不对人”这种事,话是人说的,事是人办的,我们对的就是人。
正因为对的是人,人有原因、背景、需求、苦衷,才有沟通的基础。必要时预设立场,揣摩开口角度,人际沟通里最冤的就是本来只是说话方式的错,最后变成这个人不好。
6. 说话有套路,可以学习和掌握,但是套路不是贬义词。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成长为现在这样,无非在扬长避短的前提下,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我们每个人生来的特质、天赋不同,后天成长环境,机缘不同,我们的认知和经验早已形成自己的套路,套路是可用之工具,个中性词。即使自己宁愿保持赤诚不想不屑修炼套路(比如我吧),江湖上有什么样的套路,有什么样的杀招和弱点还是多掌握的好,毕竟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最后,同意米果文化的一句广告语,《好好说话》只是工具,“好好思考”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