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茗茶道禅味 · 半曲禅乐养性灵
茶道 禅悟 书香 音乐
▲点击绿色音频聆听美好
公元前104年,西汉王朝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经由司马迁提议,汉武帝下令正式废除先秦的《颛顼历》,改用《太初历》。
第二件,这一年的冬天,汉武帝亲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巧合的是,这两件事之间,却因为一个日期,产生了奇妙的联系。
这个日期,就是冬至。
《尚书·洛诰》记载: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意思是说,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今天的我们,常以科技发达为傲。殊不知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古人就凭借高超的智慧,通过观测日影的变化,推导出夏至、冬至的日期。等到二十四节气全部成型,则要回到前文提及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在《太初历》这部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被全面推广。并在此后至今的两千多年里,精准地指导着中国人进行农事耕作和生活作息。而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也被选定为汉武帝登泰山封禅的良辰吉日。因为官方的推崇,冬至在汉代地位尊贵,时称冬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换成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冬至在汉代是个政府法定节假日。这天皇帝都不用早朝,军队百官也放假,边塞闭关,商旅停业。
因为有文化、有地位的人,要在这天修身养性;普通老百姓,则要走亲访友,联络感情。唐宋以后直至明清,冬至渐渐演化为祭天、祭祖、团聚的重要节日。在朝廷,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称之为“冬至郊天”。百官除了向皇帝呈递贺表外,互相之间还要拜访庆贺。如同现在每逢过年,拜年短信就会刷屏。而在民间,老百姓则要在祭祖之后,拜跪父母尊长,举行家庭聚会。“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今天提起冬至,我们只知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却在岁月的长河中,遗失了关于冬至历史、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的长盛不衰,靠的正是历史和文化的绵延不绝。愿我们更多人了解冬至,重拾冬节。“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意思是说,冬至这一天,太阳的位置最靠南边,白昼的时间最短,黑夜的时间最长。天地间的阴气最盛,阳气也随之酝酿生发。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衰极而盛,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轮回。所以冬至,也是天道循环中一个新轮回的开始,是希望和团圆的象征。原来宋人为了区别过年的“辞岁”,也称冬至为“小年”或“亚岁”。这首儿歌就是在告诉人们:冬至已至,年关将近,飘零在外的亲人啊,是时候回家团聚了。在冬至的民俗中,吃一碗用糯米粉做的“冬至圆”,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贴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时至今日,冬至吃圆子寓意团圆、祈祷平安,逐渐演化成“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作家阿城说过:“所谓思乡,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朴素的言语,却道出了乡愁的真味:一家人齐齐整整地围坐在桌子旁,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再唠唠家长里短,叙叙别后光景,这一年的艰难和辛酸,似乎就随着桌上升腾的热气挥发殆尽了。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论古时还是今日,人世浮沉的我们,往往空有团圆之心,却被命运支配流离,难享团圆的天伦之乐。公元804年的大唐王朝,虽已盛世不再,冬至放假拜贺的热闹却一点儿也没减。这个万家团圆的冬至节,宦游在外的白居易,却独自一人窝在邯郸的一座驿站里,守着枯灯孤影熬过漫漫长夜。他想到京城的朋友们,此刻该聚在一起饮酒对诗了吧;家中的父母,也该因为缺了自己而郁郁寡欢。千愁万绪涌上心头,白居易研墨铺纸,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一千多年以后,我们依然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彼时彼地白居易的心境。而交通、通讯、网络空前发达的今天,看似团圆比起历史上任何时代都要来得容易。可也正是因为这份触手可得的便利,才使我们轻视了离别的重量,忽略了团圆的意义。又是一年冬至到,握住这个最短的白天,给亲近的人送上一份最长的思念吧。不便远行,就给父母打个电话,告诉他们:春节一定回家。趁着今晚,给爱人一个热烈的拥抱,让他知道:哪怕朝夕相对,思恋从未减少。生疏已久的好友,是时候在年底聚聚了,平淡的生活正是因为分享才显得温情脉脉。北宋词人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时间不等人,人心不留人。这个冬至,别让思念,等成怀念。
作者:洞见·Buliu;来源:洞见(ID: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