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评论之路】其一:总有一种力量推你前行

引子

如果写作讲出身,那么我是写散文出身的。

从一个散文习作者,走向今天的教育评论员,这是一条很有意思的路。每当思维受阻,所谓“凝绝不通声暂歇”,我就回头看一看自己走过的路,追溯一下“我的写作”这条小溪流的源头,弄清流向,疏浚水路,使之畅通。

一、总有一种力量推你前行

几乎所有爱上写作的孩子,都是从一首诗、一篇散文或者一篇小说开始的,因为这样的文体更具有感染力,易于激发人内心的热爱。我小学时萌发了成为教师的理想,初中时把成为作家的想法埋在心底,高中时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参加当地的文学研讨活动。后来进入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即开始在当地日报发表散文——好像一切都顺理成章。

然而,踏入语文课堂之后,却发现语文教学,和自己想像的并不一样。我得严格按照教参要求的去做,教学目标有几条、教学步骤有几个,不得随己之意。我认真学习,不敢懈怠,很快熟练掌握了这一教学“程序”,示范课从区里讲到市里,连续两年被推荐参加市里精品课比赛并且成绩优异。同时,也像模像样地为职称写论文在当地发表获奖。翻看那些年几近身高的教案,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端正整洁,毫无差错,甚至连修改都很少。我自以为已慢慢摸索到教学的门道,实际上却以灌输代替了启发,以肢解代替了品鉴,以熟背教参代替了研习文本:离真正的语文教学越来越远。

我想我对自己是不满意的。虽然有学生的爱戴和学校的信任。

1997年秋,我很偶然地从报纸上看到招考教育硕士的消息,毅然报考,努力备考。我还记得那时把两岁的孩子放在父母家里,晚上学到深夜,在桌子上趴着睡着。后来以令人惊异的成绩,进入山师大教育硕士班学习。那是国家招考的第一批教育硕士,导师精良,制度严格,一年脱产学习,两年在岗实习并定期返校汇报。其间,随导师做课题研究,被推荐在实验学校讲示范课等等,为我打开了语文教学一个新的天地。原来语文教学不是只有几环节几步骤,教学目标不是一定非得是几个;原来文本的解读才是语文课的重点所在,原来教学生写作并不仅仅是写应试作文……2001年我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学位论文被评为唯一的优秀。而在这之前,我也因多种原因,从一个区级学校进入市直高中教学。

惭愧的是,在市直高中理科实验班,我的语文成绩并不突出。那段时间,我也颇苦恼,一方面觉得对不起学校领导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困惑于高中语文教学,究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这期间,我有些逃避地开始阅读一些中国古典著作,读《论语》《庄子》,也读《资治通鉴》《战国策》;案头的期刊,有《诗刊》,也有《读书》;读书笔记也做了那么几本。读物虽然高大上,但却只凭爱好选读,不系统也不深入。后来我才明白,这是一种缺少思考、没有目标和方向的阅读,是一种附庸高雅、聊以自足的心理状态。但经典就是经典,即使浅尝,仍然从中受益。

两年后,我被安排教文科实验班。这时,一个关乎人生发展方向的事件,正悄然出现——在教文科实验班的第一节课上,我提议,成立文学社,创办一份属于学生自己的刊物。这一提议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很快,伴随我至今的一个校园文学社团——二月文学社成立了。如果说主动攻读教育硕士,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不知足求进步,那么,创办文学社,则是我对深埋心底的文学梦想的一种羞怯而公开的表白——如果我不能成为文学家,我也要离文学近些,更近些。而此后的收获,则已远远超出我最初最朴素的想法。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多面体。即使主人公本人回头看,也能看到一个多面的自己。你说是追求进步从不懈怠,可能是物质生活不如意一心攀高;你说内心纯粹不计环境和条件,可能只是你为孩子想离家近些只能放弃更好的单位;你说你不在乎那一点名利,可能是你对将有能力拥有的名利成竹在胸……回首我的过去,一定有另一条物质线索,贯穿或是推动着我的每一次改变或进步,但无论如何,愿平凡不愿平庸,愿沉静不愿沉沦,不舍得放弃读书和写作,不能缺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始终是我人生坦途上自设的坎坷——就像在平静流淌的小溪中,有规划地放置几个石块,以期激出不一样的声音和状态。在我的人生中,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和带领学生创办文学社,就是这样的两块石头。它们让我原来毫无起伏的人生溪流,泛起了几朵浪花。——这第三块石头,我想应该是开始写作教育评论。

至今想来,对教育和文学的追求,一直是推动我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和文学,也是我此生获得人生庇护的不朽存在。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