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读论语 1 | 不修不明

不修不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圣贤说,“道”与文字没有关系,但我们在传承“道”的时候常常离不开文字和语言,所以导致的结果是有些人容易纠缠文字,在阅读经典时容易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甚至被文字迷惑。从文字上看《论语》的第一段话,我们无法得知孔子是在哪个年龄、哪种场合、哪种心境下说的。同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况下说出来,所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后人在解读时才会有“各抒己见”的情况。出发点不同,学识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的人阅读经典便有不同的收获。回到原文,结合当今,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是带着喜悦的心态来阅读经典的;好朋友远道而来,从理论上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假如是钱包偏平、甚至三餐还不能保障的人,面对即将要到来的朋友,可能是发愁而不是高兴(富贵多“高朋”,不过穷困时还有朋友的确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而面对别人的误解,能做到不生气的又有几人呢?

中医人读《论语》,如何理解《论语》的开篇之句:“学而时习之”。“学”是“悟”,“习”是“修”,简单来说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悟道之后要保持不断地修,因为只有持续地修才是真修。中医人“修”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修心。修心是修身的前提,中医人要把自己内心修得通透,对疾病看得清,对钱财看得轻,对生死看得开。内心不明朗的人,对患者的疾病看得不清楚。清朝袁枚说徐灵胎的医术高超,能与肝脏对话:“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与之作语”,内心若非通透,何能如此?中医人看世界,要带着那颗“仁心”对待一切人和一切事,假如自己还做不到,那就应该努力修。修心要在做事中修,在持续精读中医四大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修。阅读经典需要用心揣摩和体会,刚开始应该以熟记为主,每次背诵一小段,持之以恒,时间长了、临床经验多了,内心自然可以融会贯通。道家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个感觉只有内心清净到极点的中医人才能体会。

第二是修术。这个“术”主要包括处理疾病的技术,同样的一个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处理的方式可能不一样。疾病的千变万化,也可能是一种原因,但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处理方式。袁枚说徐灵胎用药:“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诸岐黄家目憆心骇,帖帖折服,而卒莫测其所以然”。此等医术,可谓出神入化。古人认为“医术”之“术”的前面需要加上一个“仁”字,而“仁术”之前又先强调“仁心”。“仁”与“术”,“仁心”与“仁术”相互相成,不能分割。另外中医人还有一个常常被世人批评的是其书法,中医人如果能够在书法上下功夫,每次开方之前表现得恭恭敬敬,把书写的每一个药方都做成一张书法的艺术品。写一手好字,人人能看得清、看得懂并且美观得体,这是需要中医人努力修。

第三是修习。习气直接影响人,习气多是后天环境感染而成,一般来说,习气往往发展成为一个人的下意识,所谓“习惯成自然”便是此意。对于养生之道,有些中医人看得到但做不来,便是习气的“阻拦”;有些所谓的中医人带着西医的思维看中医,带着所谓的科学态度看中医,并自觉不自觉地挖掘中医的不足,认为非现代科学不足以改造中医,又说中医要现代化就必须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这些都是习气使然。由习气形成指导工作的思维,就难以接触真正的中医。习气会通过语言动作以及日常接人待物的方法方式表现出来,年轻的中医人或许有生存的压力,从而染上“先富起来”的习气;有名气的中医人或许被自己认定的“个性”所左右;名医又或许着了“名医”之相,不知不觉被名利包围,从而远离了第一线。其实,都是习气的问题。

孔子是一位经过艰辛修炼而悟道的人,尽管后世对孔子进行层层的“包装”,把孔子推崇为至高无上的圣人,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读孔子,都没有妨碍孔子学问之广大。孔子所悟之道和后世诸君子所悟之道并无二样,因为是由不同的人来弘道,所以在世人看来“道”是千变万化的。所以中医人在阅读这一段的时候,既是看孔子,也是反观自己。

只有持续地修,时时维护内心的“喜悦”,才能做到无论自己身处何种境地,都不会改变初心;只要是道同志合的朋友无论从何处来,内心都是喜悦的;不愠并不意味着懦弱,因为君子知道,不需要和不在同一个频道的人争论,而对于同合道之人又无需争论。真正中医人一定是表里一致,这既是一种真正的修养,更是一种阔达。

一切修都可以归纳为修德,不修不明,不明不修。儒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养分,而中医人既为传统文化保驾护航,其本身又是儒家土壤结出的果实,儒家和中医同向同行。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谢谢大家的点赞与转发!随喜。

(0)

相关推荐

  • 恭而有信达仁心——《论语》悟读【5】

    恭敬诚信爱人达仁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第一篇第五章: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 ...

  • 【第366期】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16章》孔子因何批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人?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16章>孔子因何批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人? 15·16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音hào)行小慧,难矣哉!& ...

  • 悬壶济世秦均天:中医世家的第四代传人,26年为6万人免费义诊

    他是中医世家的第四代传人,自小便跟着父亲四处行医救人,学会了高超的医术也炼成了一颗医者仁心.他又是被同行戏称"猪头院长"的大善人,悬壶济世二十六载却分文不取,有时遇到穷苦人家的病人 ...

  • 春联里的医者仁心

    关键词:春联 春节 过年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春联对仗工整,言简意赅,表达了人们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但是,如果春联内容和场所不匹配,将会适得其反,甚至招致吐槽和指责.如有一家医院曾 ...

  • 论语: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6-7)

    颜回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并将"仁"长期贯穿于自己的言行之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但别的弟子就很难做到. 子曰 ...

  • #每日学论语#4.2【2016-9-13】

    #每日学论语#4.2[2016-9-13]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将不能长久处于贫困 ...

  • 人还是神·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 ...

  • 有度有节是仁心——《论语》悟读【170】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论语>第七篇第二十六章: [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大网来捕鱼:用带的箭射鸟,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 [悟德] 自古为人谋有 ...

  • 中医人读论语-引子 | 专栏开篇词

    引 子 --<中医人读论语>专栏开篇词 我们先讲<五灯会元>书中的一则故事. 黄山谷居士往依晦堂,乞指径捷处. 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 ...

  • 中医人读论语 2 | 孝是好药

    孝是好药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香港歌手王杰在一个电视采访的 ...

  • 中医人读论语 3 | 重剑无锋

    重剑无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凡研究<论语>的人,多数认为儒家是入世的学问,或者把儒家理解为实用理性,把道家看做是出世的.任自然的学问.对于儒家和道家,如果 ...

  • 中医人读论语 4 | 健康密码

    健康密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最得意弟子之一."三省吾身" ...

  • 中医人读论语 5 | 使民以时

    使民以时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段话曾经被人误解,尤其是"使民以时"这句,一些研究者认为,孔子的学问是站在官方的立场说话,或 ...

  • 中医人读论语 6 | 余力学医

    余力学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一文的第一部分就是来源于此,所以有人把<弟子规>看成是&l ...

  • 中医人读论语 7 | 何为学问

    何为学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孔子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的风格和曾子不一样,也区别颜渊.子路以 ...

  • 中医人读论语 8 | 德能生威

    德能生威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历史对于"轻浮"之人之作风,基本上都是贬义的评价,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讲究& ...

  • 中医人读论语 8 | 根深叶茂

    根深叶茂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这段话是讲孝道,孝道包含传承,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能培养有德.健康.有为的后代才是最好的传承.人人都希望自家的果树能结出饱满的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