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首诗《蚕谷行》,写尽多年沧桑与执念,仅“4”句让人赞叹不已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华丽的部分,几千年后当我们再次阅读它时,给我们的影响仍旧不容忽视。那些充满作者优美文字和深刻生活感受的优秀作品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享受,相信每个人读来总是深受启发。
古诗是我们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最动人心弦的语言,有很多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人间绝句,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能勾勒出无限的意境和情怀。
今天我们来看杜甫的诗,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凭什么?
凭的就是他以自己的漂泊流浪经验,站在了下层人民的视角上,从他们的视角看世界,讲述乱世之中他们所遭受的苦难,所以人们爱戴他,尊崇他。
他是百姓中间的诗人,是一位读过书的农民,是怀着“再使风俗淳”梦想走入民间的儒生。
下面这首诗,就讲述了杜甫眼中下层人民的真正诉求,同时也是杜甫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一起来看看吧。
蚕谷行
唐代:杜甫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女丝行复歌。
杜甫创作这首诗,大概是在公元766-769年,那时候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经被控制且扑灭,只是各地仍有零星的战火不曾止歇,在诗中,杜甫希望战争早日结束,战士解甲归田,恢复男耕女织的正常生活。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认为它是汇聚了杜甫诸多美德的诗篇,是杜甫所经历的沧桑的总结,是其理想和执念的浓缩,也是杜甫之所以为诗圣最重要的一个理由。
天下的郡国大大小小,不下上万个,没有一个城池不驻守着甲兵。
为什么不把这些兵器甲胄重新铸造成耕田的农器,让耕牛耕开天下每一寸的耕田呢?
这里杜甫用到了两个极度加强语气的手法,第一句两个“无”字的双重否定,还有第二句的反问。
马放南山,甲兵归农,这就是杜甫给出的实现理想社会的路径。“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如今叛乱已定,就应该早点的结束掉战事,让农民们回归到正常的幸福的生活当中。
后边两句,是杜甫所畅想的理想国。水牛耕田,蚕也吐丝,天下太平,不需要曾经的烈士出生入死,血泪滂沱,而是一幅男耕女织,边走边兴高采烈唱民歌的场景。
这样的愿景当然很美好,但是在当时来说,也很不现实。
战争真的有可能结束吗?即使我们是小农经济,不主动攻击,也会有人来袭扰我们,军事力量是一个政权不可或缺的东西,这里的铸甲作农器,还是太过理想化了,不过也能从中看出杜甫的文人气,他和李白在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去博取功名仕进,实则其天生的诗人心性并不能适应官场,所以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一辈子郁郁不得志。
还好是这样的不得志,让他们发出了真正的光芒。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炼字”。“炼字”即诗人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就是觉得古典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能锻炼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
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 的气质;
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如今新教改的 内容变动,也足以说明 这一点。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语文题目难度也在 悄悄上升。
特别是古诗词的分量,增加51%
人人都在感叹,本来就不好背诵的 古诗词
现在又增加了比例,以后古诗词学不好,会严重的为 成绩拖后腿。
除此之外,对古诗词的考察,也不仅仅局限于 诗词本身
还会继续延续到诗词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等的 延伸知识
更加重视诗词整体的考察。
课本中的知识想要满足 孩子的是 完全不够的
而且课本中的诗词介绍比较无聊,孩子看不进去,有些地方 也理解不了。
在这里向广大孩子、家长和热爱古诗词的朋友们推荐这套《中国诗词大会》,这套书可以对孩子进行古诗启蒙,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这本书对古诗的理解,来搞定语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