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总是手脚冰冷?这些“暖宝宝”请收好

受冷空气影响,过几天广州气温再迎“跳水”,再次切换至“湿冷”模式,最高气温只有十几度。随着温度的下降,不但普通民众容易手脚冰冷,老人家也容易因温差增大诱发感冒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加重。那除了增加衣物以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驱寒保暖呢?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的驱寒保暖方法吧。
保暖穴位

人体当中存在很多“保暖穴位”,通过反复的按摩刺激、热敷或艾灸后,可起到调和阴阳、温经驱寒、温阳补气之功效,接下来由小肺为大家提供几个常用的保暖穴位:

1) 神阙穴:即平常所说的肚脐,该穴为人之生命根蒂,可温阳散寒、行气活血、扶阳培元,经常温敷按摩可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为常用保健强壮穴。
2)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3寸(手指并拢4横指为3寸),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的功效。关元穴与神阙紧挨着,这两个穴位非常方便可一起艾灸或热敷。
3)命门穴:俯卧后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后背是人体督脉的循行之处,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背部还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起着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
4)至阳穴:位于位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是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是阳气最盛的地方,也是让阳气通行的重要穴位,按摩刺激可以振奋宣发全身阳气、疏通经血

小提示:市民在家中使用暖宝宝贴敷上述穴位或利用艾灸盒、点燃艾条对穴位进行艾灸,过程中需注意不要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在大饱、大饥、大渴等极端状态下不适合进行艾灸。

沐足保暖
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俗称“寒从足下生”。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血液供应往往不足。自身热能不够,就要求助“外援”,最好的办法是每天用热水或中药沐足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针对不同体质人,可选用不同药材制作足浴药汁:
1)血瘀体质:可选红花、当归、川芎、泽兰叶、鸡血藤,每种药材20g,起温经活血化瘀通络之效。

2)阳虚体质:艾叶、杜仲叶、桂枝、狗脊、干姜,同样是每种药材20g,起益阳温经驱寒暖足之功。

小提示:市民在家中将上药煎煮后加温水稀释,待药液降至35℃-42℃即可沐足,双脚入药汁踩踏药渣按摩足底半小时,临睡前每日1次。
食疗抗寒保健

对广州人来说,最好的过冬方式莫过于家人团聚一起食疗进补,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宜吃温热的食物以保护脾肾。除了大家熟知的萝卜羊肉以外,以下由小肺为大家推荐两个食疗方:

1)红豆粥

粥为我国传统饮食方法之一,我国民间素有冬天吃红豆粥的习俗。老话讲“冬日以红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意思是说,如果一家人团聚着吃红豆煮的粥,能够避免这一年的瘟疫。通常来说,大米与红豆煮粥的比例为3:1。在天寒地冻的严冬,一碗暖彻全身的热粥,既可祛寒,又有营养。

2)五指毛桃淮山煲鸡汤
原料:老母鸡1只,五指毛桃30g,淮山30g,南杏15g,胡萝卜100g,姜2片,盐适量。

做法:鸡剥好,去内脏,焯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胡萝卜去皮,切厚块。加适量清水入汤煲开后,放入鸡、五指毛桃、淮山、南杏、胡萝卜及姜,煲开后,改用慢火继续煲约2小时左右,加入调味料调味即可饮用。

冬季喝鸡汤进补是我国的传统,鸡肉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的功效。吃鸡进补适宜在秋冬季节,特别是冬季,加入健脾补气的五指毛桃和淮山,不仅能更好调补机体,还可以抵御寒冷,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指导专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许银姬,作者:蔡俊翔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