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第三十八回 ·大均率诗人井亭又唱吟丨张溶养白鹇屈子屡乞讨
第三十八回
大均率诗人井亭又唱吟
张溶养白鹇屈子屡乞讨
西宁文昌桥
话说文昌阁征诗活动结束不久,西宁又迎来了一次全省性的文学活动——龙井亭唱和。
在城北近郊的龙井山上,有一座龙井庵,龙井庵的旁边有一个龙井。龙井建于哪一年,已不可考。这龙井大小只有1尺多,深也只有1尺5寸,水从沙中渗出,从不会满溢,也从不会干涸,饮后觉得味道清冽甘甜。张溶知县常常与县内外的文人骚客来这里汲泉烹茶,都觉得在井边盖一个亭子,在亭里烹茶论诗,是最文雅不过的了。张溶于是决定捐资建一座龙井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龙井亭建成。是年冬至日,四川成都府知汉州事、前广东肇庆府四会县知县、苏州人吴树臣应张溶知县之邀,给新落成的龙井亭写了一篇《龙井亭碑记》:
《易》曰:坎为水,以巽木入坎而上出其水,则为井。井者,养也。君子以劳徕其民,劝勉相助,皆取井养之义,以法井之用施,与先王教民耕凿田里树畜之功用相同。
井之为义大矣哉,西宁狼山猺水之区也,建治虽有百余年,但兵燹之后,民困未苏,自大梁张使君以润物之甘泉为济时之霖雨,政治所施,出斯民于沸汤而膏泽汪濊者,美不胜书。即以构亭言之,亦可以见其一班矣。龙井在县治西北郭外五里半山,藏于精舍庭中,其广仅尺许,深止五寸。其味甘以冽,湛然一泓,清空澄澈,旁溢不盈,频取不竭。使君构亭蔽覆于其上,凡汲泉烹茗者,凭栏临眺,对岚翠之苍茫,听瀑泉之奔泻,钟磐、梵音与樵歌鸟语相和答,山籁①云涛掩映左右,仿若置身霄汉,动天际真人之想,而近山耕凿居民,任携瓢荷担相望于道,往取而不禁,无不交颂使君济人利物,有裨于井养之义不浅。余闻而乐之,适为亭既成,遂书诸贞珉以纪之。铭曰:
玉枕山泉,泷西江水。
不如龙井,既甘且美。
洁澈庭中,渟泓沙底。
翠叠云根,花生石髓。
异瀑,布之长悬;
得虚,亭之高峙。
人云:逸兴漱流。
我谓:灵源入醴。
康熙二十五年岁次丙寅仲冬月长至日,四川成都府知汉州事、前广东肇庆府四会县知县、松陵吴树臣撰。
这篇碑记的大意是:
解释《周易》的书说:坎卦是水象,用巽卦的木象(如木桶、桔槔等)进入坎卦的水象取水,就像是水井了。井是养人的。君子以恩德招来移民,鼓励移民互相帮助,都是取法水井养人的意义。效法水井的作用和施予,与古代帝王教导百姓在田里耕种,在居住区凿井,栽种畜牧的功用是相同的。
水井体现的意义很大。西宁县是狼人瑶人聚居的地方,建县虽然已经100多年,但经历了清初的动乱,百姓还没有从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自从河南大梁的张溶担任知县后,他以润物细无声的甘泉和匡救时弊的甘雨作为治理手段,把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给予全面、深入的滋润,美政不可尽数。就以修建龙井亭这件事来说吧,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一件事情来看到他的整个施政情况。龙井在县城西北面,离县城五里,在半山之上,隐藏在寺院前面的平地中,井只有1尺多大,深也只有1尺寸。井水的味道甘甜又清凉,清澈见底,水满了,可以从旁边的溢水口溢水,因此井水从来不会满出,而无论多么频繁取水,也不会干涸。张溶知县在井边建了一个亭子,所有前来汲取泉水烹茶的人,可以靠着亭子的栏杆居高临下眺望远处的景色,面对草木上苍茫飘荡的山岚,听着瀑布泉水奔流飞泻的声响,寺院里的钟声、磐声、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声,樵夫的歌唱声和鸟儿的啼叫声互相应和,山岚和云涛左右掩映,仿佛置身在天空中,让人觉得自己成为了天上的仙人似的。在附近耕田生活的百姓,无拘无束地地带着水瓢挑着担子来取水,官府不会限制,大家都互相称颂张溶知县帮助百姓,造福社会,以实际行动有力地诠释了水井养人的意义。我听到了很高兴。刚好如今亭子建成,于是写了这篇石刻碑铭。铭文为:
西宁县著名的玉枕山山泉,
南江以西众多的小河大江。
都不如龙井山上的龙井水,
井水是那么甘甜那么芳香。
新修的亭子保护井水清澈,
小沙子铺底井水碧波荡漾。
绿叶层层相叠连接着云彩,
石缝涌泉让山花滋润芬芳。
奇异的瀑布,像布匹从高处悬下。
高高的亭子,像插入了云天一样。
有的人说:用井水漱口最有逸兴,
我自己说:井水美好比得上佳酿。
与山响亭建成一样,龙井亭建成后,由屈大均的牵头,又在省内发起了一个唱和活动。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的春天,张溶在龙井亭举行了一个文人雅集。阳春三月,山花绽放,龙井庵前的几树杜鹃花,更是开得缤纷艳丽。张溶奉屈大均上座,本县一班文人骚客聚集在龙井亭子和周围。张溶讲话:
各位文人雅士,为庆祝龙井亭落成,今天,我们西宁县在这里举行一个文人雅集。西宁县建县于万历五年,至今刚好110年.期间虽然战乱频仍,地方不幸,百姓遭殃,但在历任知县的努力下,西宁的经济、文化建设还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今逢太平盛世,清初被严重破坏的西宁经济已逐步好转,相信再经过几年的努力,西宁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将会更上一个台阶。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雅集,赋诗抒怀,就是要歌颂我们皇上的圣明,大清的昌盛,同时歌颂西宁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
张溶的讲话是典型的“官八股”,但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张溶也很理解大家的心情,没有长篇大论讲过不停,简单地说了上面几句后,就说:“下面,请屈大均先生给我们讲话。”
屈大均是岭南遗民,对张溶的讲话十分不感冒,听了之后心里很不舒服。他很不高兴地说:“我没什么好说的,大家又不是没有参加过雅集,不就是限韵赋诗吗?开始吧!”
早有一位小和尚从龙井庵里搬出了一个韵牌匣子,放在屈大均前面。屈大均随手在匣子里抽出一个韵牌子,一看是下平“一先”。即递给张溶,张溶看后让大家传看。
确认是限“一先”后,屈大均又从韵牌匣子抽出“一先”这屉,然后从中抽出4块牌子,按照抽出的先后次序,分别是“泉”、“边”、“门”、“烟”。也就是说,各人的赋诗,所用韵字必须是上述4字,而且先后次序不能打乱。屈大均说:“今天是初五,各赋五言一首吧。”
屈大均让小和尚燃起了一支短香,短香只有3寸长,灯草粗细,说以香燃尽为限,如香燃尽还没有作出诗来,罚喝酒一杯。
屈大均随即执笔凝思,不一会,就向墨池蘸饱了墨,在石桌的素笺上,以《题龙井亭》为题,挥笔写下一首五言诗:
泷西一龙井,涓滴是真泉。
有本云根里,无声瀑布边。
寒而带冰食,暖待扫花眠。
清绝使君爱,为亭向紫烟。
诗歌的大意是:
西宁的龙井就在龙井庵前,
一点一滴都是真正的山泉。
泉水源头在山中云起之处,
静静涌出在喧哗的瀑布边。
冬天所带食品冰冻也照吃,
天暖扫净落花在石上睡眠。
清雅至极是张溶知县所爱,
在紫色云烟中把山亭修建。
香燃了大半截,张溶的诗也做好了:
龙井开何代?香林一古泉。
池依飞瀑内,泓湛落花边。
茗熟连云茹,诗成枕石眠。
构亭尘世外,面面绕苍烟。
诗歌的大意是:
这山中的龙井什么时候挖成?
它是佛寺前面一眼古老清泉。
井水盈满是因为接收了飞瀑,
井水清深井边都是落红飞艳。
茶烹好了把杯中云影也喝下,
诗歌写成后我枕着石头睡眠。
在尘世之外修建这小小山亭,
亭子四面围绕着苍茫的云烟。
在香快燃尽时,本县举人沈凤的诗也做好了:
天然开胜迹,不绝蕴真泉。
清澈冰壶里,光涵玉镜边。
千林喧鸟韵,一勺想龙眠。
欢酌随仙令,清芬拂曙烟。
诗歌的大意是:
大自然形成了这样一处形胜古迹,
龙井山中蕴藏着的仙泉喷涌不息。
白石砌成小井泉水像盛在冰壶里,
井水映照着山色天光平静如镜子。
连绵的群山森林里鸟儿喧叫不停,
舀一勺会想到是深处卧龙的涎滴。
跟随者张溶知县高兴地喝茶饮酒,
直到天亮烟霭中弥漫茶酒的香气。
其他参与雅集的文人骚客,全部都按规定写出了诗歌。大家似乎意犹未尽,提议继续。屈大均随手在匣子里抽出一个韵牌子,这回是上平“一东”。确认是限上平“一东”后,屈大均又从韵牌匣子抽出“一东”这屉,然后从中抽出4块牌子,按顺序分别是:“空”、“中”、“同”、“风”。
小和尚燃起短香,大家开始创作。张溶的诗最早写出来:
一尺盈盈水,看来眼界空。
疏星临镜底,明月印潭中。
珍谢珠池异,甘分玉醴同。
抚心思不易,凭吊昔人风。
诗歌的大意是:
一尺大小的龙井泉水盈盈,
清澈得如空无一物般透明。
夜晚星星疏朗似看着井底,
井水中印上了月亮的倒影。
泉涌冒泡如珠很快便消失,
井水甘甜可以与美酒相并。
抚摸着胸口想到挖井不易,
我不停地感慨昔人的风情。
后人觉得张溶第一首诗中的“珍谢珠池异”费解。那是因为不理解“池”的意思。池,通“撤”。撤除的意思。《礼记.檀弓上》:“曾子吊于负夏,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意思是说:曾子到负夏吊丧,主人已经行过祖奠(出殡前一天晚上进行祭奠),当时正进行遣奠(将葬时的祭奠),但由于感到非常荣幸,于是立即撤了正在进行的遣奠,推车回家,再次进行祖奠。填池,就是奠撤,撤销遣奠的意思。“珍谢珠池”为互文见义,意思是“珍珠谢池”,即“珍珠谢撤”,意思是珍珠似的水泡一会就消失了。龙井的水冒起珍珠似的水珠,屡见于吟咏龙井的的诗歌,如黄辉斗的“趵突高难似,珍珠细欲同”,刘锡龄的“味分灵液外,光湛素波中。蟹眼腾珠迥,狮林定水同”。
张溶的诗写出来不久,屈大均的诗歌也做成了:
方寸一泓碧,秋光映欲空。
月生明镜底,天在素华中。
石作银床好,浆怜玉井同。
使君频汲取,啸咏隐之风。
诗歌的大意是:
小小的一泓井水多么澄清,
井水映照着秋光好像透明。
月亮沉浸在明镜似的井底,
天空一片白色光华又晶莹。
月光下庵前大石正好作床,
爱水才用如玉的石头砌井。
张知县经常在这汲水烹茶,
唱歌咏诗很有隐逸者风情。
沈凤的诗也跟着写了出来:
不知绀宇静,但觉碧山空。
籁响层岚外,云凝一气中。
尽宜临眺迥,端爱赏心同,
三复兹亭咏,堪追大雅风。
诗歌的大意是:
不知道龙井庵这座佛寺这样安静,
只觉得碧绿的青山好像一无所有。
山中各种声音传自云岚雾气之外,
团团云彩凝聚在混沌之气的里头。
在这里最适宜居高临下远眺西宁,
欣赏自然景色确实是大家的追求。
在龙井亭里我们反复吟诗和咏叹,
此情此景真可以体会到大雅风流。
其他参与雅集的文人骚客也都先后写出了诗歌。然后大家喝酒说话。小和尚从庵里搬出一个泥炉子,架上铁鼎,用采来的大力山老茶婆烹茶。诗情、酒香、茶韵,在城郊的龙井山弥漫……
其实,龙井之美,不仅仅是因为龙井泉水清冽,也不仅仅是因为龙井亭的点缀,而是因为龙井山的环境,龙井山上的龙井庵,龙井庵前的巨石。
龙井山又称文埇山,民间又称交手椅山。这山正好是五条山脉的交汇处,堪舆学称之为“五龙归一”或“五龙聚首”。而“五龙”的龙口相聚处,就是龙井。龙井庵修于山上,暮鼓晨钟,更增添了大山的深幽。而龙井庵前面,巨石横陈,更让龙井山显得与众不同。明崇祯年间知县谢天申曾在这堆巨石前修建了一个亭子,名为“枕石亭”,并为诗曰:
石磴方如砌,闲亭结构奇。
山光临槛动,云影傍檐垂。
睇引清霄迥,樽邀落照迟。
偶来成幽赏,高枕滞还期。
诗歌的大意是:
石阶方方正正与人工砌成无异,
悠闲的枕石亭修建得很是新奇。
倚栏而望山中景色随时间而变,
云影悬垂在半空好像挨着亭子。
万里无云晴空之下我极力远望,
黄昏举杯邀请夕阳再多留片时。
偶尔来到这里静静地欣赏美景,
今晚在这过夜回去的时间延迟。
龙井亭雅集期间,大家少不了欣赏龙井山的景色,龙井庵前的巨石,点评谢天申知县的诗歌《枕石亭》《漱流堂》《龙井》《龙井庵》。
雅集结束后,屈大均和张溶以限“泉”、“边”、“门”、“烟”韵和限“空”、“中”、“同”、“风”韵,分别去信省内外的诗友,向他们征集诗歌。张溶把雅集创作的诗歌和向省内外诗友征集到的诗歌编辑成一卷《龙井亭唱和诗》。遗憾的是,这卷《龙井亭唱和诗》如今已失传,但康熙五十七年《西宁县志》收录了上述诗人共22首诗歌。诗人的籍贯分别为:广东番禺、广东南海、广东新会、广东西宁、广东顺德、广东仁化、河南祥符、浙江嘉兴、安徽怀宁。
因为屈大均的关系,张溶在西宁的那段时间,是西宁文坛最活跃的时期。2次唱和活动,1次征诗活动,让西宁在广东文坛中出了一回风头,为后世所不及。
屈大均除了游山玩水,基本上都在县署里与张溶知县谈文论诗。一天他看见知县的办公大堂前飞来了两只白鹇,停在低低的屋檐上,一会,这两只白鹇飞去了,但另两只白鹇又飞来了。屈大均看呆了,张溶告诉他说:这些美丽的白鹇是养的。
张溶是一位非常有文人气质的知县,琴棋诗画都不错,张溶如果说他养画眉、鹩哥等,屈大均一点也不会怀疑,但说养白鹇,屈大均似乎有点不相信。后来看见一小童提着两个笼子来到大堂前面种着兰花的小院子,然后把笼子放下,打开笼门,让白鹇飞出去,过了半个时辰,白鹇又飞回笼子。屈大均相信了。
屈大均仔细看那白鹇,体型硕大,雄鸟长达3尺,雌鸟也有2尺左右,翎毛华丽、体色洁白,脸庞赤红,鲜艳显眼。尾巴长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就象内穿灰蓝色内衣,外披着白色长“斗蓬”。那体态,显得特别高雅。不禁对张溶知县养白鹇的雅趣敬佩十分。
屈大均知道,白鹇自古就是名贵的观赏鸟。《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唐代李白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白鹇因为翎羽美丽,古时用于装饰胸章、肩章、头盔。明代文官用鸟类区别等级高低,一品是仙鹤,二品是锦鸡,三品是孔雀,四品是云雁,五品是白鹇,六品是鹭鸶,七品是鸂鶒,八品是黄鹂,九品是鹌鹑。如今满清则以白鹇作为为五品官服的图案。
屈大均越看越喜欢这些白鹇,竟然对张溶说:“使君是不是送我一对呢?”张溶十分喜欢自己养的白鹇,没有吭声。无奈屈大均多次提出送他一对,张溶最后不得不答应,并向屈大均详细介绍了饲养白鹇的注意事项。屈大均十分高兴,当天就写下了《拂霓裳·从西宁使君乞白鹇》:
爱泷西,美人为政凤来栖。闲客好,几群飞近讼堂低。雪衣称白雉,金尾笑山鸡。向清溪,乞双双,分我媚中闺。
怜伊皎洁,从不点落花泥。香翅上,分明黑白万丝齐。雌雄良友似,出入小童携。置兰畦,纵开笼,放去不曾迷。
这首词的大意是:
喜欢西宁县,是因为张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凤凰都飞来栖息了。我这个客人是个闲人,看见知县大堂前的几群白鹇非得很低。羽毛雪白像白色的野鸡,笑那山鸡金尾巴过于鲜艳。白鹇喜欢在山溪旁边走动,我向张溶知县请求,给我几对白鹇,我拿回家去养在笼子里。
白鹇的羽毛洁白可爱,从来不会沾染半点花泥。沾染花朵芳香的翅膀,黑色白色的羽毛相间,一丝一丝的非常分明,雌鸟和雄鸟亲近得如同好朋友。小孩子出入都提着关着白鹇的笼子,放在种满兰花的地上,即使打开笼门放飞,它们也会回来。
天下名山僧占多。游山玩水,少不了游寺院。那天,张溶陪同屈大均来到石门山的梅砰庵。才到山脚,但见巨石累累,相重相叠,形成洞穴,入口处,是三块石头叠成的洞门,石壁峭立,上刻“石门”二字。从洞门而入,洞深约900丈,涓涓细流从岩缝中涌出,洞中极狭,几疑无路时,一束光线从头顶射下。屈大均对张溶说:“这可真的称得上是一线天了!”二人走出岩洞,顿觉豁然开朗,张溶指着前面梅林中的房子说:“这里就是梅坪了!”屈大均向前走去,置身于梅林中,想象严冬雪花飞舞,白梅绽放,交织相映的情景,对张溶说:“冬日的梅坪一定很美!”张溶却说:“如今是三月阳春,梅花早已开过,但满山遍野的山花,开得也非常灿烂。”张溶和屈大均来到了梅林深处的梅砰庵,抬头看,一块上书“梅砰禅院”的牌匾映入眼帘。
梅砰庵是湛慈大师于明崇祯间创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鼎湖庆云寺二代祖在犙和尚圆寂,众僧推举湛慈为三代祖。湛慈于是离开梅砰庵,其法嗣雪岸和尚成为梅砰庵的住持。
雪岸,俗姓陈,名光浮,广西桂林人。他很喜欢园艺,在寺里种植了4盆兰花,由于他善于培养,4盆兰花花苞很多,长成一串,非常漂亮,非常芳香。知县张溶和屈大均看见,爱不释手。雪岸知道张溶随后很可能会派人来要这些兰花的,自己自然能拒绝。因此等张溶一走,他就把4盆兰花全部都剪死了。第二天,县里真的来人和雪岸商量购买兰花的事,当看见兰花被剪死后,县里来的人很不高兴。雪岸不停地道歉,然后拿着火把直接进入厨房的灶头,消失了!
县里来的人十分惊愕,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其实这天雪岸以遁身法悄悄来到了鼎湖山的庆云寺!
张溶听说雪岸把兰花全部剪死了,十分感叹,说:“君子不夺人所好,我喜欢兰花不错,但绝对不会强要,即使是购买,你不同意出让,我也理解。出家人如此意气用事,又怎么能得成正果呢?” 屈大均也觉得雪岸太过心狠,没有菩萨心肠。
雪岸这一离去,竟然达3年之久,说是在鼎湖修行。等张溶离任后才回到西宁石门庵。虽然因为这事情,雪岸得了一个“兰花仙”的称号,但佛性和修行比他的师傅湛慈大师差远了。
长春寺离西宁城最近,该寺建于万历九年(1581年),颇有寺产。明万历九年,知县吴道远送了1艘往来本县和江门的渡船给该寺出租营运,租金作寺里的经费。万历十四年,知县林致礼又把寺前的一块土地划拨给该寺,地租作为僧人早晚燃香点灯的费用。但长春寺最吸引屈大均的,是与长春寺的住持很有共同语言。
屈大均也曾是僧人,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围广州时,为避祸,屈大均当时就已在番禺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到了中年之后,屈大均才还俗,改穿儒服。
那天,屈大均又一次来到长春寺,直接到方丈室找住持说话。多日不见,住持自然高兴。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寺院前面那株茶树的茶花开得十分艳丽,住持与屈大均一边喝着茶一边说着话,竟然说到了茶的话题。住持说:“我在西宁多年,本地茶树全部为野生,其中以嘉益、封门、大社诸乡为多,所生产的茶叶叫珠茶。每到春末,山人就上山采摘,卖给城里的茶商,茶商再次进行挑拣,然后研磨,最后焙炒成珠。当然也有不研磨焙炒成珠,仅在铁锅煎炒杀青的。西宁茶叶皆为绿茶,茶叶色如青梅,鲜亮悦目,味浓不苦,收敛性强,回味甘爽,茶汤浅绿微黄透明,清香高爽。但底蕴不足,茶香不持久。这是西宁茶的致命弱点。”
住持说得高兴,从案台下拿出一个陶罐,里面有几两新茶,说:“这是十天前一位信众施予的茶叶,是今春的封门茶。”
未知住持拿出陶罐的几两封门新茶后如何处置,且听下回分解。
校勘
①籁:疑为“岚”的讹文。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