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说修行
妄说修行
身边有一些潜心修行的人,焚香念经,吃斋礼佛,很虔诚,很执著,很持恒,令人感佩。我等身羁尘世,矫情难免,因而有时会生发出一些大不敬的观感,大致有三:不严谨、不可取、不足道。
——缺乏严谨科学的精神。就说斋戒吧,向佛之人终年吃素,不茹荤腥,坚持认为不仅一切动物性的食品都属荤腥,葱韭蒜更是“大荤”,万万进不得口,入不得皮囊。佛教有戒律,忌食五辛,包括大葱、小葱、大蒜、蒜苗、蒜头、韭菜、洋葱等。佛家觉得这些辛辣刺激性食物,生吃生嗔,熟食发淫,对修道不利,所以忌食。至于动物性食物列入忌口,是因为佛法慈悲,戒杀生也。个人觉得,这种说法做法,很不科学的。世间万物皆有生命,飞禽走兽、鱼蟹螺蚌、蚊蝇虫蚁是生命,花草叶薯、瓜果豆菽、萝卜青菜就不是生命?人家好好地在田地里奋发生长着,洋溢着生命的绿意,开枝散叶,开花结果,传种接代,就硬生生地被人们剜割来、采摘来、掘取来,切切煮煮,油盐酱醋一番烹制,就大块朵颐了,这就不是杀生了么?
——缺乏淡泊高远的情怀。人们一腔真诚去寺庙诵经祈祷,往往抱着急切的功利心,祷告词无非是求平安、求安康、求发达、求功名、求晋升、求高中,到观音娘娘那儿求子,到赵公元帅那儿求财,到灶王爷那儿求福,反正菩萨心软心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有求必应。有人还言辞凿凿地许愿:如果怎么怎么的,就一定多添香资、重塑金身云云,修行异化为有目的、存企盼、图回报的勾兑。现如今的大庙丛林也翻作生意场,做法事收钱,卖佛品敛财,更有甚者,一束高香动辄几百上千元,香雾缭绕间,露出一副奸商的嘴脸,功德箱里积攒起高僧大德丰衣足食的快活日脚。
——缺乏真心向佛的底蕴。佛家修行,应当重在内心,外在形式只是皮毛,心中有佛,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炼。可现在却十分地注重仪式感,每到重大日子,供奉的物品十分的丰满,装饰的场面十分的恢宏,推进的程序十分的复杂,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彰显虔诚之心,正所谓“丫枝大于本身”,舍本逐末,光光鲜鲜地做足了表面文章。还是济公前辈洒脱:“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何等的睿智豁达!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修行修心,理应月白风清,溪泉淙淙,踏雪无痕。
据说,佛家修行方法叫“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家自有至深妙理,咱凡夫俗子自然不配胡乱置喙,只是说点不成体统的想法。
第一度“布施”。说白了,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现在慈善很流行,无非是劝人为善,启迪人们多做点好事。所以,修行之人首先要领悟的两个字是“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一定是舍财,最重要的要是有舍予之心,要心存善念关爱他人,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尤其是关爱比自己能力弱小的人、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当然,这种布施不仅仅局限于钱财,扶正向善,慰藉人心,应当是最大的布施。
第二度“持戒”。这好理解,警醒惕守,遵循道统,规规矩矩说话办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唐僧给猪悟能起名“八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淫欲,戒妄语,戒饮酒,戒奢华,戒大床,戒非时食。这“八戒”很有意思,尤其是后面两条。“戒大床”是我自己压缩杜撰的,原话是“戒坐卧高广大床”,奇了怪了,佛祖管得也太宽太严苛了,弄张宽大温暖的大床睡睡又怎么犯戒了?最后一戒“戒非时食”,是说“过中不食”,也就是每天过了中午就不吃东西了,这似乎不太人道,但我有一个亲戚,道风仙骨,确实长年累月恪守戒律过中不食。我想,如此多的规矩,也不是一定要条条凌遵,心中存些普世的价值观、道德观,不作恶,多行善也就是了。
第三度“忍辱”。这里面的内涵似乎比我们世俗之人认为的要多一些,意思是说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忍受一切痛苦,还要忍受所得到的快乐。我等的理解是,并不一定逆来顺受,无底线地折磨自己、为难自己,只是在种种厄难面前要有定力耐受力,经得起打击,同时要经受得住好光景,得意了不要忘形,一时得势就忘了自己姓谁名谁。
第四度“精进”。大约是坚持的意思,不要一有挫折就灰心丧气,昭示的目标很远大,前方的路程很坎坷,修行的任务很艰巨,要永不退缩、持之以恒。如果半途而废,一时妄为,一步踏错,一不小心,以往的修行就会清零,很不花算。
第五度“禅定”。这一条很玄妙,不大好理解领悟,据说有三重境界,是为:身心平衡、物我合一、物我双亡。佛家推崇“无”的境界,正如《心经》中所说的,须做到“心无挂碍”。《六祖坛经》中有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上的花花绿绿都是虚幻,心底空明才好。
第六度“智慧”。因亲历而闻慧,因慎思而明慧,因修炼而悟慧,修行的终极目标就是得大智慧,开悟了,就可以摆脱烦恼,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烦恼越薄。
这些东东,听起来很玄妙,做起来很艰难。说到底,修行,贵在平淡里的深味、简易中的精致、清素下的高贵、心志上的持恒。我等尘缘未了,修为浅薄,个中玄秘无法真正了然,妄言了,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