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蟠庵游记
山人和吴勇华、曾文杏先生走进
龙蟠庵旧殿(严景明摄)
庚子岁之腊月二十五,公历2021年2月6日,沐着明媚的春日,山人跟随严景明、吴勇华、曾文杏先生和陈爱玲女士,来到了位于郁南建城的龙蟠庵。
这是山人第一次游览龙蟠庵。当我在远处看见这座有着390年历史的古庵时,心里感到十分的震撼:以旧殿为中心的山形,仿佛如人工布置一般。如果说这里的山形像一把椅子,旧殿就是坐在把椅子上的主人。后面的山就是它的靠背。这山虽然不大,但高峻、独立、突出。旧殿两边的山比后山低,也十分对称,宛如椅子的扶手。而旧殿的前面,是一片宽阔的平地。有关龙蟠庵的地形,今保存于旧殿内的《龙蟠庵前送祀田踵勒碑记》是这样介绍的:
本庵为文昙师祖开山之地,前临溪口,后至榜山,青龙绕左臂,以分壤白虎,舒右拳而据业山,势高而不险,局面小而平夷,四时花木皆春,两旁松竹护卫,虽僻处邑隅,实泷西胜刹也。
龙蟠庵旧殿前左边的新建筑(宋德云摄)
龙蟠庵旧殿前右边的新建筑(宋德云摄)
如今,旧殿前面宽阔的平地,左右两边新建了三座建筑,气势雄伟,古色古香。似乎向人们宣示,龙蟠庵将会成为郁南的第一寺庵!
山人认识龙蟠庵,是从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开始,该志卷九《古迹》说:
龙蟠庵在城南八里,明崇祯四年建庵。后有石室天成。相传昔有仙人炼丹其中。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知道龙蟠庵建于崇祯四年(1631年)。哪位大师是龙蟠庵的开山祖呢?《龙蟠庵前送祀田踵勒碑记》明确告诉我们,是文昙师祖!
龙蟠庵旧殿内的《龙蟠庵前
送祀田踵勒碑记》(吴勇华摄)
《龙蟠庵前送祀田踵勒碑记》立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冬十一月,至今已有206年历史。该碑记叙述了自开山以来的寺产都刻石立碑以示于众的事实,但山门不幸,之前有一位僧人毁碑灭牌,变契吞卖寺业,侵蚀花消,以致寺内经费不敷。继而又有一位叫祈初的奸僧不守清规,肆意奸淫,多次侵吞寺业。幸而佛法显灵,祈初罪恶败露,施主的后裔、附近保甲的父老向官府告发追究,知县曾楹吉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四月初三日当堂审讯, 将奸僧祈初依法上枷惩处,斥逐还俗。大家共同推举石门寺僧人宗范前来担任龙蟠庵住持。如今立碑追记顺治十二年(1655年)被毁旧碑的事实,将寺产详细列于后。
龙蟠庵旧殿内部(宋德云摄)
读完《龙蟠庵前送祀田踵勒碑记》,山人心里不觉有点压抑,佛寺并非净土,并非只有龙蟠庵出奸僧,但龙蟠庵出现了祈初这个奸僧,确实是山门不幸!
山人对祈初这个奸僧玷污西宁佛教,确实感到气愤。但山人更为龙禅庵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兴奋。关于龙蟠庵,李以宁知县有诗曰:
古寺入云端,山深龙自蟠。
隔溪人逐猎,对酒客凭栏。
瀑雨当窗散,松风入径寒。
登临如有兴,还上碧云看。
这首诗是说:
龙蟠古寺高高耸入云中,这里是人们不常到的山岭,龙自然选择在这里蟠伏。溪那边,有人在打猎,溪这边,有人倚着栏杆举杯喝酒。瀑布的水珠刚好对着窗子飘散开来,松林的风循着小路吹来,令人觉得有点寒冷。如果对登高临下有兴趣,还可以上到碧空中的白云来俯瞰。
龙蟠庵旧殿内部的文革痕迹(宋德云摄)
从李以宁这首诗中,我们知道当时的龙蟠庵外有一条不小的山溪,还有一道瀑布,但如今我们好像已经看不到山溪和瀑布了。遥想当年李以宁等人在溪的一边倚着栏杆举杯喝酒,看着溪那边的人在打猎,真的好惬意!
李以宁于康熙四十年担任西宁县知县,这是一位受到西方科学思想影响的知县。在他之前和之后的很多知县,在遇到旱情时,只会禹步祷雨,而李以宁则根据利玛窦的《制器图说》制造龙尾车引水抗旱。李以宁不仅有西方的科学思想,其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更是非常深厚,他的诗歌在西宁诗坛上,可谓首屈一指。
龙蟠庵泥砖、火砖外墙(吴勇华摄)
如今的龙蟠庵的旧殿,前面是火砖柱,泥砖墙,后面柱和墙都是火砖所砌。殿内的柱子和墙体留下很多文革的痕迹。
听说这个旧殿会被修葺保留下来,然后在旧殿的前面或后面重建一个新的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