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源于古代,《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流传,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于是这一天,人们都会爬高上低,先把扫把捆绑在长竿上,再把整个窑洞扫个遍。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蒸年馍。要把过年半个月的馍全部蒸好。有家人和客人吃的白馍,有走亲戚用的“宁宁馍”,还有供奉神灵用的“爷爷贡”。这蒸年馍寓意着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有个好彩头。之后一、两天便是除夕,习惯上称大年三十或月尽,这一天是最隆重的一天。家里家外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到坟地去请灵,意思是把离世的亲人接回来过年。设立牌位,供奉香烛、祭品,跪拜、烧纸钱。大户人家传有“祖先影像”的要挂立起来,恭敬供奉,跪拜祭祀。之后要贴年画、窗花,贴门神、春联。春联流传已久,正如王安石诗中所云“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年的这一天最忙碌。吃罢早饭,要拿着早从集市买回来的红纸去找村里有笔墨功夫的人家写对联。至于内容可以千差万别,也可以千篇一律。照搬他人文字却不会有剽窃之嫌。肚子里有点墨水的文化人,是要挖空心思拟写春联。这也正是我挥毫泼墨、大显身手的时刻。
所有这些当中, 最繁琐的礼数要算祭祖了,这是马虎不得的。等牌位设立停当,摆上贡品,点上香烛,整个家族除妇女外都要到场,跪拜再三。
先要“打纸”,有两根短木棒,一根端头镶有铜钱,竖直地压在一沓沓烧纸上,用另一根木棒敲打顶端,这样就把外圆内方的铜钱印迹留在厚厚的烧纸上,一排完了又一排, 把整个纸面印得满满的,万不敢欺瞒祖先神灵。烧纸时,先要燃起一张,传出屋外。可能是打发一些孤魂野鬼,引开他们,免得蜂拥而至,哄抢钱财。之后就由几个年长者跪在前排,一张一张地接着烧。边烧边低声念叨:“三代祖宗、大大、妈妈、老爷、老婆(曾祖母)……收钱啦!”喋喋不休地念叨下去,直至备好的几沓纸钱烧完,火苗将熄,端起酒壶,在灰烬周围浇上一圈。据说要留上个小口,以便神灵取用。满堂的子孙后代磕头作揖,才算完毕。
在一阵阵鞭炮声中,“春晚”也热闹开播。家族人按长幼辈分推让入座,共享丰盛的年夜饭。七碟碟、八碗碗都端了上来。真可谓是美味佳肴,琼浆玉液。其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酒足饭饱之后已是杯盘狼藉,于是纷纷离席而坐,话说家常,此刻有糖果烟茶伺候。孩童们带着倦意相继睡去,父母长辈要在孩子枕头底下放上“压岁钱”。这是孩子们一年最大的收获和惊喜。大人们还要彻夜守岁。之后祖母便会将温好的柿子递给众人,叫做“吃忍柿子”。老人家说的是劝人隐忍,而我们读书人深知其寓意为“事事如意”。不知不觉中已到零点,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绚烂多彩的烟花点燃了漆黑寒冷的冬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