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一动就出汗,吃饭也出汗,是什么原因?中医有什么办法?
有的人稍微一动则全身出汗,这个叫广泛性多汗;有的人则只是头面部出汗,或者局部的腋下或手足部出汗,这个叫局限性多汗。
西医根据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多汗和继发性多汗。
所谓的继发性,即继发于某些全身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等。很多人并没有什么基础疾病,不知道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情况就是原发性多汗,多数人属于这种情况!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多汗呢?
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人体体温主要由下丘脑的体温控制中枢控制,当体温超过人体体温1度时,就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来降低体温,同时伴随血管扩张及呼吸加快,来平衡体温
而治疗方面,西医现存治疗手段仍然有限,多数手段以减轻症状为目的,难以根除。
所以,多数人在西医久治不效后寻求中医诊治。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和治疗的呢?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汗症的明确论述:“阳加于阴谓之汗”,即阳气入于阴,蒸腾阴液,即可汗出,这与现代医学说的体温升高刺激下丘脑出汗如出一辙,可见古人智慧超前。
中医有“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之说,夏天天气炎热,体温相对较高,稍微一运动,可见心脏搏动加快,血管扩张,体温也随之波动,鼓动阳气,则容易汗出。
也有人没怎么运动,吃个饭也能一身汗,这是何故?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古人明确指出了汗的来源是每天进食后转化的水谷精微,如果脾胃运化功能较差,则进食之后,食物未能化成有用的水谷精微,而转化成汗直接排出体外,所以,脾胃虚弱也是多汗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有另外几种情况,如脾胃有积热或郁热,进食后脾胃之热被鼓动,热迫津泄,也可导致进食时多汗。当然,如果脾胃有湿热,原理也类似。
根据平时观察,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是中焦脾胃的湿热引起多汗,或者三焦的湿热。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本条文即直接指出了阳明湿淤热汗出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所以,如果是仅头面汗出,小便黄,口渴,便秘等湿淤热的情况,可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即茵陈,栀子,大黄,三味药加减。
同时,应该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波动、辛辣油腻刺激饮食、及服用热性药物。
当然,汗出的原因有很多,治法也多样,不应该拘泥于一法,《黄帝内经素问》云“五脏化液,心为汗”,即虽然汗出有心密切相关,但五脏六腑皆可致汗!所以应明确具体病因病位病机后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