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教你伤寒学法!(理法药法方法)

要 旨

《伤寒论》为中医方书之祖,凡外感内伤,一切病理、方法,皆包括在内,不独是“伤寒”一部分之书。中医之坏者,医家大都未将《伤寒论》研究明白故也。

医家未将《伤寒论》研究明白,非医家不肯研究,乃医家无法研究。何也?《伤寒论》章次已非原书,文理又极深古,前人注释愈纷,理路愈乱。陈修园、唐容川于伤寒理路,则门外汉矣,医家大都只知读此二人之书,宜医学愈趋黑暗!

是编以学者易于了解理路为主,详于病理药性,而略于原文,根据系统学理,明白注释病理、药性,一学到底。徐灵胎编《伤寒类方》自序曰:“余学《伤寒论》三十年,始得要领。”徐氏以类方为要领,去要领远矣!

是编虽略于原文,无证无方,不根据原文,先明白是编,再去研究原文,原文庶易了解。而前人注释如何错误,自然有辨别之眼光。既已明白病理药性,即能应用于无穷,研究原文可也,不研究亦可也。

是编方名之次序,即是理路之具体。费一日一夜之力,即可将方名之次序记熟,此学《伤寒论》最切当、最简易之法。方名之次序记清,全部《伤寒论》之理路得其要领矣。

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即可贯穿①一百一十三方。篇中处处抱定此旨,头头是道,滴滴归源。学者能将一百一十三方并成三方,则入仲景之室矣,《伤寒论》之理路,《伤寒论》之法也。

①“穿”字原文作“窜”

“六经提纲”乃辨别《伤寒论》全书病症之根据,须先将六经提纲原文了解熟记,病理、病状融会于心,然后逐方研究下去,自然容易清楚。如不先于提纲下手,则处处缠扰矣。

各方药品,只分中气、营卫、脏腑三项。营卫,表也;脏腑,里也;而皆不离乎中气。表病发表,里病补下。只需将中气药、发表药、补下药,分别提出,各归一类,不能确归一类者,附之。又将六经提纲之药认明,则分之为一百一十三方,合之不过三方而已。否则一百一十三方,竟成一百一十三个主脑。我被方缚住。我便不能用方矣!此学伤寒里路之窍要也。

初学最宜歌括,历来歌括皆详于药,而略于证,注解又无理路系统,囫囵吞枣,殊少益处。此篇,每方只用歌括四句,病症、病理有详无略。注解则系统归一,理法详尽,使学者读此一篇,即得仲圣真传,事半功倍。作者自信为历来注释伤寒最近、最是之唯一善本。

歌括与方名次序、六经提纲,合为一篇,伤寒原方另为一篇,注解①又另为一篇。欲学者将歌括与方名次序、六经提纲字字记熟,之后将原方用药与注解理法自然消纳于歌括之中,于治病之时,有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之妙。此守约施博之法,欲学者今日不白费心力,将来收美满效果也。

《伤寒论》药性简释

欲知《伤寒论》之真传,须先知《伤寒论》之理路;欲知《伤寒论》之理路,须先知病证之病理;欲知病证之病理,须先知一百一十三方之药性。一百一十三方,药品虽繁,药性不繁,约而求之,不过三类,解表类、下药类、补药类。因伤寒三大法曰汗、曰下、曰补故也。三法之中,皆不离乎中气。兹将《伤寒论》原方药性,按此之类,分别于后学者当一看了然。即按药性,以求病理,仲景之传,并不难知。至药性,其列性能,不列病证,以病证皆在各方之内。性能乃治病之所以然也,学药性须学知其作用之所以然,治病自有解决之法。最常用者以别之,次常用者以别之,余则不常用者。后人以汗、吐、下为伤寒三法,不知理路者之言也。

①“注解”见《伤寒论方解篇》

中气类

补中气唯炙甘草,和表养津生姜枣,

寒则干姜虚则参,粳豉饴糖功效小。

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家,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营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润燥,极补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湿脾。

白蜜:润燥泽枯,熟用补中,肠胃滑者,炼老可用。

营卫类

芍药麻黄桂枝因,芍营麻卫桂不分,

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阳经。

芍药:专调营郁,极敛疏泄,善收相火,却能寒中。

麻黄:专泄卫郁,极开闭敛,发汗利水,耗气伤津。

杏仁:温泄肺气,兼解卫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调和营卫,最益表阳,疏泄偏升,津伤忌用。

葱白:极助卫阳,达郁通表。如有实热,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开闭,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阴虚慎用。

凡用营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营卫之根本。如舍中气单治营卫,营卫之药皆伤中气,中气愈伤,营卫愈坏矣!

柴胡:性寒气散,专解少阳,气虚服之亦能出汗。此药附于营卫者。因营卫为入脏、入腑之门,少阳亦入脏人腑之路。少阳忌发汗,而少阳解时亦自然出汗也。

下药类

芒硝大黄阳腑热,巴遂决水不尝得,

膏芩大寒桔夏攻,以类相推属下则。

芒硝:寒滑第一.润燥破坚,虚寒误服,脾阳绝死。

大黄:攻下积结,猛烈非常,败脾寒中,用须审慎。

枳实:寒泄积气,败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气,由降而升。性热不寒,阴虚忌用。用于大黄枳实芒硝之中,妙在以温运寒。

以上四味合用,专攻胃腑实热燥结。

巴豆:大热大泄,最伤津液,停痰积水,扫荡无余。平人以一粒破四分,服一分,即大泻。

甘遂:专泻积水,猛烈非常。性热伤津,误用则死!平人吞服南瓜子仁大半块,即吐泻不堪。

芫花、大戟:专攻积水。

葶苈:专下痰水。

以上五味极破元气,乃万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热而滑。

水蛭、虻虫:专破瘀血。

以上三味时医不论有无瘀热,动则用之,误事不小。

桔梗:排脓破滞,极泄肺气。载药上行之说,误人不浅!

贝母:善消热痰,亦能寒中。

瓜蒌:涤泄热瘀,清润肺燥。上无热燥,误用寒中。

半夏:降胃燥湿,除痰破结。中虚、阴虚均须慎用。

赭石:重坠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伤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气,行血下痰,其力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药,因其下降力大,易伤中气,故附于下药之后。

海藻:泄痰开结,滑窍去滞。

商陆根:泄水消肿。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药。

蜀漆:扫荡浊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药,因其作用是扫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药之后。上行,下行各有不同,伤损中气则—也。

石膏:大寒之品,极清肺燥,中下虚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杀人!

葛根:善清胃热,降浊升清,凉润肺气,因亦清表。

竹叶:清降肺胃,最解烦郁。

知母:肺肾燥热,最能清润,中下虚者,甚不相宜。

麦冬:最润心肺,能生阴液,中下虚者,聚水败脾。

天冬:润噪生津,排脓滑窍,土湿中虚,切不可服。

葳蕤:即郁竹,清金润燥,益肾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热滑窍,利水生津,中气虚寒,切不可服。

黄苓:专清木热,最平风燥,惟易寒中,用须审慎。

生地:极润风燥,极清血热,湿脾寒中,不可误用。

黄连:清火第一,败脾第一。

栀子:清除瘀热,极寒中气。

黄柏:极清下热,极败相火,右尺虚者,败土寒中。

白头翁: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黄柏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生梓白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茵陈:专清湿热。

连翘:专清湿热。

猪胆汁:寒润第一,极降相火。

人尿:概清心火。

以上皆是寒凉药,井非下药,凡凉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宽利肠胃,去滞消瘀。过服、误服皆能下利,故附于下药之后,皆实者去之之类也。

补药类

附子干姜阴脏寒,三阴惟怕火土残,

补润泄湿收敛兮,无非补药一类连。

附子:专补肾阳,兼温肝脾,最增木热,用须审慎。

干姜:见中气类。

炙草:见中气类。

伤寒证之下证,火土实也。伤寒证之补证,火土虚也。盖火土旺,而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

古下法以大承气汤为主脑,补法以四逆汤为主脑。

白术:大补土气,除湿生津,固脱补虚,伤阴滞木。

鸡子黄:极补脾精,最滞木气,生调相宜,煮熟腻胃。阴虚之人木气必滞,阴虚液枯,故木滞也。

鸡子白:清养肺液,不伤阳气。养阴药多伤阳气,败土气,鸡子白不然。

当归:峻补肝血,性温而润,滑肠湿脾,惟动伤阴。

阿胶:养血清风,专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湿脾。

猪肤:清肺除烦,润而不湿,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极滑肠胃,滋润经脉,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温肝肾,兼善杀虫。木气燥热,便不可用。

吴茱萸:温暖脾胃,润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细辛:降诸寒冲,专下水气,最利二便。阴虚忌用。肺家有寒,水上冲者,此药神效,否则极伤肺气。

茯苓:泄水利湿,下达迅速,阴虚便利不可轻用。

猪苓:泄水利湿,兼达汗孔,阴虚便利,务须慎用。

泽泻:泄水利湿,下达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湿热,不伤津液,偏补土气,阴虚慎用。

通草:泄水通经,便利少用。

五味子:功专敛肺,能生津液。

龙骨:镇敛精神,涩滑固脱,善宽胁肋,不滞木气。

牡蛎:善降胆热,软坚消痞,木气枯者不相宜。

赤石腊:专涩肠滑,性平不寒。

禹余粮:功同石脂。

铅丹:沉重降敛,善止惊狂。

铅粉:燥湿医疮,止泄杀虫。

附子白术以下为补药,阿胶以下为润药,蜀椒以下为温寒药,茯苓以下为燥湿药,五味子以下为收敛药。润药乃滋养之品,温药乃益火之品,燥湿药乃扶土之品,收敛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于补药之下。

方名次序

太阳上篇本病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文蛤散、二白散、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

太阳中篇坏病

麻杏石甘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新加汤、葛根黄连黄芩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附子甘草汤、苓桂术甘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乌梅丸。

太阳下篇坏病结胸痞证

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桂枝人参汤、大黄黄莲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十枣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旋覆花代赭石汤、瓜蒂散。

阳明上篇实证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蜜煎导方、猪胆汁方、麻仁丸。

阳明下篇虚证

吴茱萸汤、猪苓汤。

少阳上篇本病

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柴胡汤。

少阳下篇坏痛

炙甘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

太阴全篇

四逆汤、黄连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

少阴全篇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汤、苦酒汤、猪肤汤、真武汤、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桃花汤、黄连阿胶汤。

厥阴全篇

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白头翁汤。

伤寒类证方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理中丸、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牡蛎泽泻散、枳实栀子豉汤、烧衤军散。

六经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伤,骨节烦痛,当发其汗也。 (本节“恶寒”二字,已有“发热”二字在内。观下节营卫俱伤便明。因营郁则发热,卫郁则恶寒,一定之理。所以桂枝汤证则曰:“发热汗出”。)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阳明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应包括耳聋胁痛四字在内。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结代,心动悸,少阳病,但有一证即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此沉,但不浮亦是沉也。)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微细之脉必兼沉也。口中和,(此“和”字是“淡”字之意。)背恶寒,身痛手足寒,外热。

厥阴之为病,脉细肤热,手足厥而烦,消渴,气上撞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

▍声明:

○ 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