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冬季起居养生要固守精气,养精蓄锐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体内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这“热能”和“动力”,中医学便称之为“阳气”。并主张冬季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因此,“无扰乎阳”便是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早睡晚起。冬季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这个“晚”是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即所谓“必待日光”,并非懒床不起。因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压影响下,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现象即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从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带。这时如果过早起床外出,就会身受其害。
要保暖防寒。隆冬季节,由于寒冷的刺激,使得肌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促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心律加快,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以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因而极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采取防寒保暖的措施。中医学强调要“去寒就暖,无泄皮肤”,就是这个道理。但“暖”不等于“热”,室温保持在20~23℃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不宜。
要动静结合。动,就是要进行适当锻炼。早晨太阳升起后,要选择活动量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使身体微有汗出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湿了内衣,反会引起感冒。中医学说“无泄皮肤”,就是这个意思。适当活动,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谓静,就是不要过于疲劳。
例如,慢跑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
要情绪稳定。冬季“养藏”的原则,体现在心理活动方面,要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么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样,不要太过发泄。《内经》中“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这个意思。
要冬浴有法。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为宜。水温一般在37~38℃,太高易使周身血管扩张,引起头晕,心跳加快,太低则易患感冒。饭后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太过疲劳时洗浴,会加重体力的消耗,引起不适。此外,洗浴的时间不宜过久,浴前可饮用一定量的糖盐热水。
要睡眠有方。冬季睡眠时,室温以20~23℃最为适宜,可适当留有小气窗通风换气,但要避免当风吹头。被内的温度可保持在32~34℃,可使用暖水袋或电褥子调节被内温度。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并保持心境平和,不说不笑。午间可小睡30分钟。晴天要常晒被褥。
要性事有度。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掌握性生活的频度,对养生保健有一定意义。如春季性生活次数可稍多;夏、秋季则适当节制;冬季则要节欲。特别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减少性生活的次数,才能达到保养“阳气”,养精蓄锐的效果。
要适当进补。人体是否需要补养,究竟应该怎样补养,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一般来讲,体质虚弱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不同;体质特征,有易于上火、喜暖怕凉、肾气虚弱、脾胃欠佳之差异……如果不加分析,盲目进补,难免犯虚虚实实之戒。举例而言,脾胃虚弱的人,滥用膏滋等滋腻之品,可使人脾胃更虚;易于上火的人,滥服鹿茸等温补之品,会使人火气更大。可见,不论养生与治病,都应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也就是说,人体要健康,除了阴阳气血充盛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人体各项生理机能的协调平衡;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其核心在“调”而不在“补”。
因此,为了使您在冬季能够更好地进行调养,在此提醒您注意:补品虽好,不可滥用;若要进补,应当在有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滋补食品及调养药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进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