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八:铁血长平

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地区进行的一次决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参与人员规模最大,战争结果最惨烈,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一次著名战役。

这次大规模军事交锋,是由于上党郡(位置约为今山西省晋中市东南部的榆社、左权一带和长治、晋城两市部分地区)的归属而引起的秦赵战争。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国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截断了韩国北部上党郡与韩国之间的联系,上党成为一块飞地。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谋划之后决定把战火引向东边的赵国。冯亭派使者向赵国求援,表示愿意率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及百姓投奔。

赵孝成王和重臣们商议如何处理上党郡求援之事,大家意见分为两派。

第一种意见是:这是烫手的山药,不能要。咱们不要卷入秦国与韩国的战争中。

主要理由是:上党郡是秦国这次长途奔袭,赢得野王战争的胜利成果,上党郡守冯亭不率众投降秦国,现在派人来求援,是想把战事引到赵国,接受十七座城池带来的灾祸远大于得到的好处。

另一种意见是:接受上党郡的投奔,如果秦国来攻,赵国全力驰援上党郡。

主要理由是:从经济利益考虑,我们以百万大军作战,有时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有十七座城池要主动归属赵国,这是天赐良机。从军事角度考虑,上党离邯郸的距离不到300公里,秦军占领了上党郡,如果要进攻赵国,则只需要越过太行山,一路东下,邯郸根本无险可守。从哪个角度考虑,我们接受上党郡是上策之选。

两种意见摆在赵王面前,如果放弃上党郡,秦国会占领军事战略要地,时刻威胁赵国安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如果接受上党郡,与秦国必定会有一战,但是此地毕竟远离秦国本土,而就在赵国家门口,赵国在资源调配等方面有绝对优势,秦国未必有必胜把握。

赵王最终决定接受上党郡的归属,并开始筹划抵御秦国进攻的相关方案。

公元前260年初,秦国任命王龁(音如和)统帅军队攻打并占领上党部分城池,上党的百姓纷纷向赵国逃亡,赵国在长平屯下重兵,护卫流民。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开始对阵交锋,秦军初战告捷,并攻破了赵军部分阵地和营垒。

赵军统帅廉颇认识到,论单兵作战能力赵军比不过秦军,但是目前秦军供给线过长,军队远离本土,只要赵军依托有利地形,固壁清野,以时间换空间,在拼消耗中等待转机,秦军耐不住粮草消耗的时候,就只能选择退兵,赵军可不战而胜。

廉颇于是传令三军,全军一律坚守,不出不战,也不准搭理秦军的辱骂挑衅。

应该说廉颇的分析是比较符合当时战况的,赵军闭而不战的应对方案,一是可以挫杀秦军锐气;二是秦军攻势受挫,会导致士气低落和进攻实力的摧折;三是秦军远征千里奔袭,长期相持就意味着走向失败。

秦军统帅王龁求战不得,长平此处又地处高原寒地,士卒的衣物粮草、取暖伤病等问题日益突出,他一方面向秦昭襄王及时汇报战况,疏通粮道,确保供给。一方面主动求战,派出精锐机动部队,包抄廉颇后方,骚扰截断赵国粮道。

廉颇采取的坚守清野、以逸待劳的应战方式只能是保证自己不犯错,求战场不败,而要想获胜,则需要等待秦军犯错。

自从“胡服骑射”变法后,赵军善于野战,但这次防守战却是以短击长,赵军内部普遍士气低迷。赵国由于内部物资消耗数量巨大,赵王开始催促廉颇迅速进攻,廉颇则阳奉阴违,闭而不战,赵王对此十分恼火,周围大臣也开始埋怨诋毁廉颇。

双方的相持超过了半年时间,秦军的粮草补给并没有出现问题,而且以机动战方式,包抄赵军后方、骚扰赵国边境,甚至截断破坏了赵军的补给线路。

赵军初战不顺利,国内粮草供应不畅,赵王甚至计划亲率部队到一线与秦军决战,赵国高层内部也开始意见分化。

主战派认为要再坚持对垒下去,秦军毕竟远离本土,廉颇老将会等待战机,一举制敌,扭转局面。

主和派认为继续打下去,赵军胜利渺茫,不如利用现在战势未明,派使臣去秦国,以秦国退兵为条件进行和议谈判,才是最佳选择。

中间派则认为秦国决心占领上党郡,直接进行和议谈判不可能成功。当下一方面要继续备战,同时派使者携带重礼,去楚国、魏国寻求援兵,合纵抗秦;另一方与秦国开始谈判,为合纵争取时间,只有合纵谈判成功,和议谈判才有可能成功。

赵王最终决定派使臣到别的国家寻求军事援助,同时派使臣去秦国议和。

赵使到了秦国,昭襄王识破了赵国计划。秦国盛情招待赵使,安排专人进行和议谈判,同时派人迅速前往各国散布消息,称秦赵之间已经达成停战协议,两国将成为盟友。

秦国与赵使进行谈判,是为国内再次筹集军事力量赢得时间;把谈判成功的假消息通过外交途径传递给各国,是为打破赵国合纵谋划,断了赵国的寻求帮助之路。

秦国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夺取上党、消灭赵军。赵王自认为自己计划很高明,可是秦王的应对之策更高明。

秦国的综合攻势持续展开,秦国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流言说:廉颇老而畏死,不敢与秦军斗争,秦军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并给权臣送上重礼,请求推荐赵括替代廉颇当统帅。

赵括的父亲赵奢在公元前269年,与秦军的阏(音如烟)与之战中,率军急进、善用计谋、大胜秦军,被赵王赐封号马服君,并任为国尉,与廉颇、蔺相如职级相同,同为朝中重臣。赵奢曾在总结阏与之战经验时说:“道路险远地势狭窄之处决战,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这句话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最早出处。

赵奢的儿子赵括则为中国文化贡献了“纸上谈兵”的成语,被后人多用于讽刺那些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空谈理论不会解决问题的人。赵括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的军事理论教育,谈起战斗案例如数家珍,评价战役得失极有见地,只是实践经验相对欠缺,过于教条固执。

在朝廷大臣的推荐下,赵王找来赵括谈话,赵括深度分析了长平两军形势,提出了自己的决战方案,他自信的说:“秦国将领如果是白起,我还得认真考虑对付。现在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最终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决定派赵括接替廉颇为长平主将。

赵王终于进了秦国的圈套,把秦国最难应对的廉颇免掉,换上一位立功心切、自负轻敌的赵括。

秦国暗自调动白起赴长平任上将军,改命王龁任副将,并令军中严守主将更换的秘密,有走漏消息者格杀勿论。白起从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担任左庶长起,参与各类战役近百场,屡立战功,名震天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封白起为武安君(取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被后人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并名列唐玄宗起供奉的历代名将“武庙十哲”之首。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正式接替廉颇为赵军主将。白起在深入研究长平地区地形地势及赵括用兵之道后,他精心布置作战圈套,只等赵括带兵上钩。

秦军又派出部队向赵军挑衅,赵括直接集结主力部队出兵强攻秦军。秦军在进行几次激烈抵抗后,开始战败溃退。赵括认为此时赵军士气鼎盛,秦军已疲惫不堪,就命令全军压上,乘胜追击。赵军一直追击到秦军的长平营垒,此时秦军困兽犹斗、拼死抵抗。在两军对垒的两年里,双方营垒一直都在加固,所以赵军一时还攻不下秦军营垒,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

这种战况正是白起设立的圈套,设法引赵军主力集结到长平,此地地势开阔,但周围均是山岭,赵军涌入其中后,秦军只要守住几个出口,就如同瓮中捉鳖,赵军突围极难。白起安排两万多兵力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后方,截断赵军后路,又安排五千精锐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中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守住各个主要出口切断赵军的粮道。

赵军突围不成,秦军铁骑又不断冲击穿插,赵军被迫分队建造壁垒,就地转为防御,等待救援。

赵军主力被围困,粮道被截断的消息传到赵国,赵王束手无策,此时国内兵力空虚,很难集结力量营救主力,连忙向周围国家求援,也没有收到积极回应。

秦昭襄王认为与赵国的决战时刻终于来临,他立即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奔赴支援长平战场。并亲自赶到河内郡(今河南省沁阳市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所有军民一级爵位,动员河内郡的军民专职负责拦截赵国的援军和供给。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甚至相互残杀为食。赵括组织数支部队突围,均告失败,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冲锋,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主将一死,士兵们彻底丧失了斗志,纷纷向秦军投降。

秦将白起认为,前期秦军已经占领上党,但上党百姓不愿意成为秦民,反倒逃亡归赵,赵国军民反复无常,如果不果断处置,难免再生叛乱;加之粮草供应紧张,40万降兵每天的口粮也不是一个小数字。白起于是下令把赵国降兵分化成小部分后,全部坑杀,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军45万人,六国震惊。

第二年十月,白起与王龁、司马梗兵分三路攻赵,计划一举灭亡赵国。

赵国派苏秦的弟弟苏代潜入秦国,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游说秦国退兵。

苏代见到范雎,开门见山讲到,白起如果占领了赵国,对秦国有利,对范雎没有多少好处。

第一个原因是:白起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巴蜀、楚都,北擒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王称帝,白起功劳无人可比,必将封为三公,应侯的地位那会有可能在白起之下。

第二个原因是:这次长平之战,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可见天下人并不愿意当秦国子民。今天即使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能统领的百姓却没多少。与其胜了战争,丢了百姓,还不如让赵国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得灭赵之功,而谈判所得城池却是应侯之功。

这两个理由就足够打动应侯了。

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赵军拼命、此时难攻为由,说服秦昭襄王同意罢兵议和。秦最终以谈判得赵国六城,双方皆休兵。

长平之战以秦取得全胜告终,六国中实力最强劲的赵国军事力量基本彻底摧毁,并给其他各国以极大震慑,也标志着秦国统一形势已不可逆转。

我们简要总结一下秦国为什么会胜利,赵国为什么会失败。

一是经济实力的差距。

战争本质是双方资源的比拼,人力物力决策力,士气风气硬底气。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强制大家庭分家增加自耕农数量,奖励耕织加快财富积累,秦国的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汾河平原都是当时重要的粮棉产区。而赵国大部分国土在北纬36度以北,年降水量处于600毫米到400毫米,这种地质地貌虽然也是农牧混合,但主要以牧业为主,谷类种植面积与产量和秦国不在一个量级。当两军对垒超过2年时间,秦国还可以征集到粮草,赵国早已举步维艰。有地才有粮,有粮才有兵,有兵才能赢,这是农业社会战争的铁血法则。

二是政治结构的差距。

秦国推行的“什伍连坐”被后世人诟病,这个手段是为了强化统治秩序,将居民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大家相互监督,某家犯罪,各家都要受到牵连责罚。秦国为什么能够推广“连坐”制,而别的国家为什么不推广呢?首要原因是秦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准确的户籍制度,从郡到县、到乡、到亭、到村、到里,再到每个家庭的人口、土地、爵位等信息,秦国都有详细数据,在县乡层面还有专业的官僚管理队伍。秦国这种政治结构的执行效率和动员能力极高,东方六国内部行政区划多是采邑与郡县混合,行政治理主体中士大夫与专业官僚相互对抗内耗,门人奴隶身份很难自由转换为自由人。赵国的世袭贵族占据朝中高位,各方利益交织影响国家决策效率,国君的号令决断在卿大夫的采邑中不能实施,国家内部的军事动员能力与秦国无法匹敌。特别是秦国推行的军功爵位制,以战场杀敌为目标导向,每消灭一个敌人代表着自己和家人可以晋升爵位,这种民众的身份晋升机制把秦军变成了战争机器。

三是社会文化的差距。

赵国起自春秋末年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在地理位置上偏北,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要求国民穿着衣短袖窄的服装,学习骑在马上射箭,这个改革顺应了春秋至战国时期,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但只是确保了赵国军事实力提升,配套的社会文化发展则严重滞后。秦国以法家制度作为治国纲要,以开放胸怀大量吸收各国人才担任重臣,而赵国建国一百多年中社会文化进步缓慢。可以说,确保一个小区域内的统治依靠民族实力的领先,而广域的统治则依靠文化精神的领先。

四是国君能力的差距。

秦王有争霸统一的雄心企图,赵王则以守成求稳为治国目标。秦王善于调兵遣将,赵王对下属才干认知错误。秦王在和议局势变化中利用对手破绽,赵王在和议谈判中虑事不周认敌不清。秦王在相持阶段以持久战心理求生求胜,赵王在相持阶段意志丧失求速战速决。秦王在决战时刻举国动员亲赴前线督导劳军,赵王在决战时刻无计可施消极等待。

长平之战,秦国最终的胜利是必然,从赵王不信任廉颇那个时刻就已经注定。

(0)

相关推荐

  • 我眼中的长平之战

    刚刚看完长平之战,我谈谈我对长平之战的一些看法.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决定着秦赵两国的命运,同时也决定着天下大势的走向,因为到了战国后期,能与秦国对抗的也只有赵国了.秦国 ...

  • 长平之战,把赵括换成李牧来对付白起,是否能够帮赵国取胜?

    长平之战,秦确实一开始没那么多兵力在,但是也不少,估计20万左右,而且是由王龁率领,后来确定要开战就增兵了,由白起接任统帅,增兵10万还是15万(双方兵力差距绝对不会超过10万).赵军也增兵了,由赵括 ...

  • 拜将韩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 太后王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十六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东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节选 一 汉武帝刘彻的生母姓王名娡,槐里(刘邦改废丘为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县人.刘彻为了表 ...

  • 新朝皇帝王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六

    新朝皇帝王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六 原创2021-05-28 07:00:00·读书人宏涛 百尺高桥镇古丘,乘閒莫惜小夷犹. 新杨受日春无际,宿麦翻云岁有瘳. 鹰隼图南天外意,江山绕北望中愁. ...

  • 王莽覆灭——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七

    王莽覆灭--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七 原创读书人宏涛2021-06-01 19:00:00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 吕后当政——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十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一 吕雉掌控朝政15年,她虽然杀功臣.诛皇子.封诸 ...

  • 刘邦登基——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六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7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3500个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一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

  • 先入咸阳者为王——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九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0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5100个字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代·刘禹锡<浪淘沙·其八> 一 楚军统帅项梁轻敌自傲,以为秦将 ...

  •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一:嬴政的身世

    一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嬴政出生于赵国. 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第二年),秦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赵人欲杀已被立为安国君世子的子楚,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回秦国.嬴政与母亲没有一起逃走 ...

  • 从王国到帝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八

    原创2021-06-04 23:10·读书人宏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晋.陶渊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