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绘画审美趣味的变革
我们研究希基的《神龙》,归纳了一个概念:公众美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古典绘画审美趣味”。希基提出“美的回归”,回归到哪里去?就是回归到公众美学去。
我们理解即使在第三次绘画浪潮时期,公众美学和画家美学不是完全一致的。印象主义等画派都是领先于公众,改革了绘画审美体系。因此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变革,完全回归到公众美学去,是不会成功的。
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主张,既要坚持公众美学的绘画审美趣味,又要有所变革,要有重大变革,才能实现突破。
回顾历史,第三次绘画高潮就是始于莫奈等人的重大变革。一直到马蒂斯,基本上都是在美术取向的方向在谋求变革。但是另一种更加激烈的变革,就是采取非美和反美取向的绘画出现了。这种变革,就是彻底推翻了古典绘画审美的框架。
所以,对于古典绘画的审美框架而言,19世纪末的变革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莫奈等人开始到马蒂斯的美术绘画变革,另一类是从蒙克毕加索开始到杜尚的非美取向变革。
两个方向,实际上是分道扬镳了。而第二类的变革激活了第四次高潮,形成了当代艺术的长期热潮,至今依然蓬勃。而第一种变革,在马蒂斯之后,基本就无声无息了,这就是希基/丹托辩论的背景:西方美术绘画100年的空白期。
我们最近读到沈语冰教授的文章《沈语冰丨跨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史研究二题,文中提到马蒂斯画法与书写性的关系。换句话说,马蒂斯,实际上也包括前面的梵高和莫奈等人,都在东方绘画中寻找过变革的灵感。我们认为,以法国画家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他们的确走不远。所以马蒂斯之后就基本上没有更多的借鉴东方绘画的人了。
然而,这并不代表油画没有从东方绘画中吸取变革的更多资源了。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恰恰是从这个角度大大地超越了莫奈到马蒂斯的探索。
也就是说,20世纪初停止的油画借鉴东方绘画的道路,我们从新开启。我们自己是画家,所以我们不是仅仅做故纸堆的研究,我们是直接用到我们的绘画上。
我们直接把国画的审美体系,添加到古典油画审美趣味上去。尽管对于公众而言,可能会不大适应,但是我们有信心,这样的扩展在我们中国是肯定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