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绘画的高潮:经济动力不明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的确是一次高潮。我们很容易地找到那次高潮背后的经济动力。那时候意大利地区是一些羸弱的城邦,世俗的权利由各地教会执掌,教会有财力为宗教崇拜需要建造大教堂,而大幅的壁画和穹顶画就由意大利有才华的画家们来画。意大利地区的一些贵族,比如美第奇,也是画家们的恩主。
顺着同样的思路,我们检视一下尼德兰,却发现尼德兰并没有意大利那样多的宏大教堂,也没有多少热衷绘画的大贵族。顺个地查阅15世纪16世纪的大画家们,大概就是杨.莫斯塔特,是奥地利的玛格丽特的肖像画师,玛格丽特是当时尼德兰的摄政。再有就是17世纪的凡戴克,成为英国王室的肖像画师。其他似乎就没有了。
早期尼德兰的大师,比如杨.凡.艾克(1395-1411),或者罗伯特.康平(1375-1444),晚一点的杨.马布斯(1478-1532),也没有多少生平记录,而画作的造型水平似乎要低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对此,我们有两种假设性的解释:
第一个假设性解释是尼德兰绘画的经济动力是尼德兰地区比较富裕的众多商人。尼德兰是欧洲造船工业中心,航运中心和银行业中心,民间的富有家庭比较多。虽然没有显赫的家族和教皇,但是众多的富有家庭购买画作,因此推动了尼德兰地区的绘画发展。这个解释似乎可以从尼德兰画家经常画的风俗画,得到印证。这些关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似乎比较适合家庭的室内布置。
第二个假设性解释,就是实际上尼德兰的绘画并不具有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相提并论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谈不上是一个世界级的绘画高潮。之所以我们认为它水平很高,是因为法国人把它评价的很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只是跟着法国人在人云亦云。
或者这两个都对,就是尼德兰是一个地区性的绘画发展较早的地区,尼德兰人喜欢购买油画装饰家庭,教堂不大但是也喜欢用油画装饰,虽然不如意大利绘画那么辉煌,但是也很有特色。
法国人到了19世纪,在意大利淘古董,已经淘的差不多了,于是把尼德兰的15-17世纪绘画也淘起来。比如我们看维米尔,他是1675年逝世的,但是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866年,被法国评论家托尔发掘出来,他的《带珍珠耳环的女孩》,也宝珠大放异彩。
我们实际上是跟着丹纳和法国评论界在重新认识尼德兰绘画。
即便这样,我们也基本上确定尼德兰绘画繁荣的经济动力,应该就是本地的市场,就是尼德兰的富有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