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消失之谜
作者:刘茜
最近小编碰到一个案例
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宝宝,查血小板低,机做18,复片相符,血常规外观没有凝块,结果如下
但是翻看历史记录发现前两天的血常规正常,血小板241,结果如下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
在提到存在问题后,护士只会更注意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在排除假性减少以后,就要分析,血小板低于100×109即为血小板减少。从病因上分:
(1)遗传性 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及May-Hegglin异常等。
(2)获得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结核),化疗药物,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酒精),维生素B12、叶酸缺乏。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感染,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蛇咬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烧伤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V感染,周期性血小板减少,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肝素、奎宁、奎尼丁、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利福平、呋塞米、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磺脲类降糖药及苯妥英钠等),输血后血小板减少。
脾功能亢进、降温。
出血、体外灌注、血液透析。
假性血小板减少。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为ITP,儿童时期的ITP大部分与病毒感染有关,也与药物、预防接种等原因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瘀点瘀斑、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口腔出血,甚至内脏出血,血常规检查除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和红细胞血红蛋白均正常,体检一般肝脾淋巴结无肿大。骨髓细胞学检查表现为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
ITP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起病急、出血重,病程在半年以内为急性型;而慢性型起病往往隐匿、出血轻、病程超过半年。在诊断慢性ITP时一定要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尤其是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等疾病,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见于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在小婴儿血小板减少时尤其是合并肝肿大、脾大要高度注意是否病毒感染尤其是CMV等疱疹病毒感染。
白血病除表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和体征外往往还表现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或关节痛、贫血等症状,血常规除血小板减少外,还表现有白细胞的增高或减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下降。骨髓细胞学的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外周血三系减少,贫血、出血、合并感染时可表现有发热,肝脾淋巴结往往无肿大。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容易和慢性ITP混淆,往往因为经验不足而导致误诊,要高度警惕。不同原因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必须注重诊断和鉴别诊断。
我们回到此例,从临床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到患儿属于试管婴儿,双胞胎的其中一个,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住院,中间病情危险,还上了呼吸机。血象除了血小板少,其他两系并无异常。综合前面情况分析,很有可能是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减少,由于急性呼吸窘迫症导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这种血小板减少症是由自身免疫异常引起的,一般情况下,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那些破坏身体免疫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是外因,例如打疫苗、病毒感染等。内因是孩子的免疫系统对这些外因特别敏感,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就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儿童出生前半年不容易生病,是因为身体中有抗体。
而半岁到三岁的儿童容易生病有两个原因,第一种原因是自身储存的抗体已经消耗完。另一种原因是:儿童需要通过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来刺激身体产生抗体,不停的完善免疫系统。当免疫系统逐渐完善时就不易生病。大部分的儿童血小板减少可很快治愈,患病后2-6个月可能会恢复正常。而成人只有1/3的可能痊愈。这都是由于免疫系统不同造成的
丙种球蛋白,也就是血小板患者口中常说的“丙球”,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常见药物之一。在许多患者的眼中,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十分神奇的存在。
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次输血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等情况对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一线,二线,三线药物治疗,其中,一线治疗对患者副作用最小,病情缓解程度更理想,而常用药物主要是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在治疗过程中,首选哪个?这要看患者的情况,如果患儿的血小板特别低,低于10×10^9/L,首选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迅速提高血小板。
因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在短时间与单核一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阻止血小板被破坏,使血小板上升, 但其在体内很快被代谢,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又游离出来与血小板抗体PA IgG等上的Fc段结合。从而又开始吞噬、破坏血小板,使血小板再度下降。
一般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3~5天血小板会上升,但10至15天左右又会下降,故在应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需与其他药物联用,如中药、激素等,可在丙种球蛋白降解后很快发挥治疗作用,使血小板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数字,减少出血倾向的发生。
看完这个案例,觉得临床和检验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由于中间不断的沟通,找出原因和共同努力,最后患儿好转并且避免转院,减轻了患者家属的负担。希望以后临床和检验能够多多沟通,检验也能参加会诊,发挥作用。
本文为医家小二首发,作者:刘茜,转载需获授权。
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