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二0)临证谈小柴胡汤

清代的医家叶天士提出来的柴胡劫肝阴,到现在为止,有不少医家都还在争论,柴胡到底劫不劫肝阴?最早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柴胡劫肝阴”,且其用小柴胡汤治疗温热病时,每以青蒿代柴胡。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青蒿较柴胡力软,且芳香逐秽,开络之功则较柴胡有独胜。”于是,后世有部分学温病的学家,经常不用柴胡而用青蒿。传承时间越久,逐渐逐渐就忘了柴胡,就不会用柴胡了,只会用青蒿,于是,大家就畏惧柴胡了。于是,另一部分医生就开始批评说,这一部分医生连柴胡都不敢用。

从“伤寒”至“温病”,临证方药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叶天士在临证中发现,对于部分温热病邪在少阳,使用柴胡,尤其是较大剂量的柴胡,有增热伤阴之弊,于是提出了“柴胡劫肝阴”之说。同时,又经临证体验,以青蒿代柴胡,既能透邪外出,又无增热伤阴之弊。

叶天士在临床上以青蒿代柴胡这应该是临床观察的结果,他不一定是为了独创新说,也并不是说从前人那里引用过来的,他有一部分经历是致力于温病的研究,他确实在临床上治疗温病过程中,发现大剂量柴胡有劫肝阴的作用,有伤阴的副作用。而用青蒿代柴胡,既有治疗少阳的作用,而又没有柴胡这个干燥的作用。

实际上,柴胡和青蒿都是入少阳,只不过从刚柔的角度来说,柴胡刚,青蒿柔,每个药都有它刚柔的偏性。就类似于一家人兄弟姐妹几个,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大哥柔,兄弟刚,兄弟刚,姐妹柔,都有这样的偏性。

中医临床者,能从临证中发现问题,经过思考,进而上升至理论阐述,同时找出解决办法,这是非常可贵的。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这种方式进行的。我们每一个医者都应该这样去做。我们发现临床上的不足,或者有缺失,需要去进行补充和完善,或者我们需要去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医者必须做的。

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这种方式进行的,而最可惜的是,这种方式在当代几乎被中断了。做科研的也没有这样去做,而没有做科研的,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思考,于是,我们中医的发展在当代很缓慢。我们科研出来很多的结果,用不到我们临床上,原因是,我们没有这样去做科研。

当然,每位临床者的临床体验仅仅是个人的临床体验。这些临床体验,包括随之而产生的理论阐述,也仅仅是供后学者学习、借鉴。任何一位后学者都不可能被某一-位先行者完全限定其前行的脚印。我们既不能因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而不敢用柴胡,或只敢用极少量(以分计);也不能无视“柴胡劫肝阴”之说而肆意滥用柴胡,或大剂浪用。

我们承认柴胡劫肝阴的存在,但是,我们也不畏惧它。

徐灵胎说:“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柴胡是否劫肝阴,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之性味,更取决于其在方中的配伍和剂量。

我们始终在讨论这个药到底劫不劫肝阴,实际,仅仅限制在单味药,而我们使用柴胡的时候,经常把柴胡配伍在方剂里面,只要有了配伍,别的药就会影响到这位药的功效。也就是说,柴胡是不是劫肝阴,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性味,更取决于其在方中的配伍和剂量。

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以柴胡为主的方剂,如果不配伍阴柔的药,确实在临床上能让患者的舌苔变薄,或者能让舌苔原本就薄的舌苔变得更少,毕竟是一味风药,风药就有伤阴津的作用,这一点是肯定的,不单是柴胡,别的风药也是一样。

如前胡,独活,防风,本身就渗湿的作用,那么柴胡的力量没有前胡多,防风大。我们不说它祛湿邪,但是,风药,确实对津液是有丧失作用的,特别是大剂量。那么丧失的津液是不是肝阴,这且不说,人体全身的阴津,肯定会受到影响,而柴胡是走肝经的。如果这样我们去理解叶天士所说的:“柴胡劫肝阴”是可以理解得通的。在临床上,我们用药还是应该要注意,特别是有肝阴虚的患者,用药的时候,更应该要注意。

实际上,临床上,假如说我们碰到一个患者,少苔或者无苔的时候,我们确实很少用柴胡,而舌上白苔者,我们柴胡用得多。因为柴胡有推陈出新的作用。

(0)

相关推荐

  • 青蒿与柴胡的功效异同

    (1)共同性 青蒿与柴胡均味苦性寒清热,皆归经于肝与胆,均可用治疟疾及寒热往来之证.均为截疟退热之常用效药.两药相须配伍为用,其清热凉血之功能更强,能疏肝开郁而使内郁之热得以宣散,伏热之邪得以清除,也 ...

  • 柴胡怎么用?看看国医大师的不传之秘

    华医世界 图*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 在经方中,涉及柴胡的方剂有9首,共涉及<伤寒论>6个篇章24条原文,<金匮要略>6个篇章6条原文.是临床常用药物. 国医大师的称号是中医药行业 ...

  • 滋肾阴,泄虚火第一方——青蒿鳖甲汤

    [组成] 青蒿 鳖甲 细生地 知母 丹皮 [功用] 养阴透热. [主治]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治机理] 本证为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余邪深伏阴分.卫阳之气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谈了理中丸的第一功效,就是止吐泻的,那么这一节我们来谈理中丸方中何为君药?我们先来看看原方: 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一)临证谈理中丸

    同一个药,在治疗外感病的用法和内伤病的用法是不一样的.这是李东垣在临床上分辨外感内伤的原因之一. 理中丸: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共四味 这四味药哪一味药是君药呢?最早对经方做方解的是南宋时期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九)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讲到了<伤寒九十论>里的医案,先用理中丸,后用五积散,我们来分析一下五积散到底起什么作用. 五积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引起的寒.湿.气.血.痰五积之证.张璐说:此虽类集十余方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八)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一个是"水泻",一个是"理中丸是不是太阴病的主方?"现在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理中丸的功效如何? 第一张方剂都有它的功效,我们都想知道它的功效,但是,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再来思考太阴病的病机,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而不在于虚,于是,太阴篇里说当温子,温之针对的是寒邪,补之针对的是正气,而原文<伤寒论>第277条辨:"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六)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来看一个医案,当代赵守真的<治验回忆录>的一个医案:男,50岁,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 一个50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理中汤在泄泻中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 当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有很多人会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因为我们从教材上学到的它就是太阴病的主方,这没有什么疑问啊!这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四)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两个病案,都用到了理中汤,我们来解释一下90岁老人的这个泄泻的方子,为什么要用理中汤加减. 第一张处方:党参12克,炒苍术12克,干姜9克,焦神曲15克,苏叶9克,滑石18克,炙甘草3克,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二)临证谈理中丸

    干姜以辛热独胜.等量,人参.白术之甘是远不敌干姜之辛的.理中丸中用等量之甘草,与其说佐人参健脾益气,不如说以甘制辛,入口仍是辛多甘少.基于这一点,原方中四药等量,已然是干姜为君了. 既然是干姜为君,为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三)临证谈理中丸

    理中丸治疗中焦虚寒证,如虚多于寒,以人参为君:寒多于虚,经干姜为君.此说也合临床实际.必要的时候,该以人参为君就以人参为君,该以干姜为君就要以干姜为君. 倒过来,我们来思考,以人参为君所治病,往往是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