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这样做合德合道,天下就没人能与你争
曲则全,枉①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不自见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一章讲了什么是德,德和道的关系,道怎样通过德来体现道的功用,以及怎样通过道来知晓万物的起始和未来。惟道是从。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要合乎道。念念用智慧关照,念念不离本念,念念不离自性。本章就讲,怎么样去做到惟道是从,怎么做就有德(得),大德(得)。
曲则全, 委屈才能求全,大丈夫能屈能伸,西汉开国功臣韩信若不能忍受当年的胯下之辱,也成就不了后来的丰功伟业。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 施舍,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韩信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屠夫,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可惜,西汉建立后,韩信没有功成身退,功高盖主,以致被杀。
枉①则直,冤枉终能得到伸张。山很陡峭,直着上不去,但是盘旋着多走些冤枉路,就能很轻松地上去。直着走不通,就绕一下,绕过去,像水一样,顺其自然,这就叫枉则直。
洼则盈,低洼的地方才能充盈,地势低才能存住水,地势高水就都流走了。杯子里若是满的,就不能再装水了;若杯子是空的,就可以装水。比喻要想得到就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要谦虚,低位,虚怀若谷。满招损,谦受益。
敝②则新,陈旧过时了,不合时宜了,就要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什么东西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道可道,非常道。道一直处在变化之中,不是恒常不变。要顺其自然,该变就变。
少则得,多则惑。少取便会获得。我们学习道德经,一次学习一章,看似不多,但你若能仔细体会,认真感悟,闭上眼睛,感觉一下老子说的境界,看能不能感觉到道的存在,和老子说的一样不一样;知行合一,把学到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一次少学一点,就能得到。一次学得多了,反而会迷惑。这一原则,非常适合用于学生学习。一篇长课文,背不下来,但若一段一段地背,有的同学就能背下来。若一次背不了一段,那一句一句地背,就能背下来。一个单元的单词很多,不能一次记下来,那一次记会2个,5个,分几次就能全部记下了。
上面老子列举了六中情况下,怎么去获得。“得”同“德”,也就是讲了怎么“有德”,怎么样顺着自然的道的规律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去实现自己想实现的愿望。在第一章里,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缴,在有欲望的情况下,就观察研究事物的端倪,找到事物的解决办法,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所以,老子的思想是在无为而不争的情况下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愿望,叫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就能得到一切,而是变通、为而不争、自然而然,顺道而为。是以圣人抱一③为天下式④。所以,有道的人用这一原则来处理天下的事情。
不自见⑤,故明⑥;不局限于自己的所见,就能够看得分明。民主集中制是很高明的,在决策前,先听听大家的意见,或者经过充分的论证,然后再做出决策去执行,这样就能确保正确。所以叫“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
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我夸耀,才会有功劳。事情失败了,多承担责任;事情成功了,功劳归别人,是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不自矜,故长。不自高自大,才能长久。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与别人相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人能争得过他。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我只管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为而不争。我做到最好了,自然没人能争得过。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古人所说的'委曲求全”怎么会是空话呢?真的是能够保全,且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
1、枉:屈、弯曲。
2、敝:凋敝。
3、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
4、式:法式,范式。
5、见:音xian,同现。
6、明:彰明。
7、伐: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