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地名志之高阳地名简介(七)
聚宝岗 在杞县城西南15公里、高阳西4公里处。7个村民组,347户,1672人,耕地2521亩。聚宝岗村委会驻地。
传说有二:其一,在八百年前有官人过河聚此地亮宝,取名聚宝村,因有岗地一块名聚宝岗。
其二相传战国时期十八国临潼斗宝,楚平王率伍子胥和各国诸侯露宿此地,伍员为活宝相比,以此岗故名。
聚落东西长成矩形,面积36万平方米。东西街1条,南北街2条相交呈“艹”字形。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机井38眼,机电配套。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北通高阳一王堌公路。
蔡堌 在杞县城西南13公里、高阳西2公里处。3个村民组,248户,909人,耕地850亩。蔡堌村委会驻地。
相传北有铁底河,筑堤防水(堌就是堤),分前蔡堌(赵庄)东蔡堌(王菜园)、蔡堌城三片,统称蔡堌。
聚落三角片状,面积26万平方米。纵横街各1条。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机井15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兼种蔬菜。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北通高阳一王堌公路。
西黄庄 在杞县城西南12公里、高阳西15公里处。13个村民组,164户,822人,耕地777亩。西黄庄村委会驻地.
民国初由赵庄、李庄合为一村,名西黄庄。
聚落长方形,面积26万平方米。东西街1条。民宅多系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机井11眼,机电配套。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医疗所1处
北邻高阳—王堌公路。
前蔡堌 在杞县西南13公里、高阳西2公里处。2个村民组,105户,408人,耕地308亩。属西黄庄村委会辖村。
相传北有铁底河,筑堤防水(堌就是堤),分前蔡堌(赵庄)、东蔡堌(王菜园)、蔡堌城三片,统称蔡堌,1981年经杞县人民政府批准从蔡堌村委会析出,与西黄庄村合为西黄庄村委会。
聚落面积0.8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机井10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蓑种蔬菜。部分村民经营运输等副业。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北通高阳
何庄 在杞县城西南13公里、高阳西2公里处。3个村民组,222户,952人,耕地865亩。何庄村委会驻地。
据清乾隆五十三年杞县志记载:侯姓在此建村,名侯庄。后讹传为何庄。
聚落近似正方形,面积16万平方米。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青沙,机井8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兼种蔬菜。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南通高阳一王堌公路
东黄庄 在杞县城西南12公里、高阳西1公里处。8个村民组,299户,1231人,耕地1600亩。东黄庄村委会驻地。
清初黄姓由通许县赵辉迁此处定居,取名黄庄。1981年经杞政字40号文件批准,更名为东黄庄。
聚落近似正方形,面积27万平方米。纵一横二。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南淤土,其他皆青沙,机井15眼,机电配套,主产小麦,玉米,红著、青椒、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北临高阳一王堌公路
牛角岗 在杞县城西南13公里、高阳西南1.5公里处。11个村民组,665户,2555人.耕地2500亩。牛角岗村委会驻地。
原名牛家岗,分五片(大东庄、小东庄、陈家、马家、张家),现统称牛角岗。据村里老人回忆相传村后出金牛。南蛮子追捕金牛,追到通许县北焦堂西北角,击掉一牛角,此地是金牛的家,原称牛家岗,后更名为牛角岗。
聚落为不规则片状,面积29万平方米。街道东西走向。民舍大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少数为钢筋水泥结构平房和楼房。
居民以农为主。机井37眼。主产小麦、玉米、红薯、青椒、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3处
村后岗上出土大口尊、瓮、豆、罐等文物。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
东通杞县一沙沃公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