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里亚托桥说说威尼斯的桥
威尼斯本岛上有四百多座桥,如果排名的话,里亚托桥当属第一。如果你从圣露西亚火车站走路到圣马可广场的话,十有八九要经过里亚托桥(Ponte di Rialto)。
说里亚托桥之前,先说说里亚托。
前面在威尼斯简史中说过,5世纪的日耳曼蛮族和匈奴人的几次侵扰,让威尼托陆地上的人习惯了往潟湖一带逃难。
有一种说法威尼斯建城始于公元421年。而真正大规模地移民潟湖则是因为公元568年伦巴第人的大举入侵。不过那时威尼斯的行政中心还是在陆地上的埃拉克莱阿(Eraclea),大约在740年,威尼斯的政治中心由埃拉克莱阿迁至利多岛(Lido)上的马拉莫科(Malamocco)。
公元810年,统一了西欧大部的查理大帝(查理曼),准备吞并仍然隶属于拜占庭的威尼斯。查理曼的三子丕平.卡洛曼(也称意大利丕平,注意不是著名的矮子丕平,也不是查理大帝的长子驼背丕平)亲自带领法兰克舰队,从拉文纳出发进攻威尼斯潟湖,不过由于法兰克人还是不熟水性,再加上瘟疫,惨败而归,丕平不久也病死于米兰。
那次进攻,让威尼斯人意识到首府马拉莫科直接面对敌人的冲击,不安全,于是在812年,威尼斯第十任总督把行政中心从马拉莫科迁到了潟湖更深处的里亚托。
至于为什么叫里亚托(Rialto),这是源于拉丁语的Rivus Altus,大致意思是深深的海沟,指的是临近的大运河,我也听过另一种说法是有高地的意思。
这座圣雅各教堂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初里亚托的中心,也大致是威尼斯本岛的中心。而后来的威尼斯就是以此为中心慢慢扩张发展起来的。关于这个教堂以后另说。
15-16世纪,威尼斯最鼎盛的时期,里亚托就是欧洲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因为威尼斯基本垄断了欧洲与东方世界的商品贸易(纺织品、珠宝和胡椒为主的香料等等),小小的威尼斯共和国的GDP(当然那时还没这个词)比整个法国还要高。
而巨大的贸易额又离不开银行的金融行为,所以教堂两侧的房子和走廊当时几乎都是银行和商行,威尼斯的造币厂也在附近(814年开始造币)。
据说,现代银行始于威尼斯,汇票也是威尼斯人发明的,沿用至今的复式记账法还是威尼斯人给发扬光大的,就连阿拉伯数字也是先由比萨人引进,但是在威尼斯发展起来的,当初威尼斯使用异教的阿拉伯数字还遭到罗马教廷的谴责,但威尼斯人还是我行我素,毕竟拉丁数字用起来太麻烦,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拉丁数字没有0。
随着里亚托一带不断地扩建,行政功能区逐渐转往南面的圣马可区。为了连接圣马可区与里亚托所在的圣十字和圣保罗区,1181年,第一座用船连接的浮桥出现在大运河上。
1250年,修建了一座木桥,因为下面时不时要过大船,木桥的中间还能够开合。
1444年,37岁的费拉拉侯爵莱昂内洛.德.埃斯特(Leonello d'Este,1407-1450)迎娶了19岁的那不勒斯国王阿方索五世的私生女,阿拉贡的玛丽。
从那不勒斯或者西班牙到费拉拉,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绕道威尼斯,也许是威尼斯提供的船只或者沿途有敌对国家,反正是有很多人站在桥上看热闹,结果那座木桥被压塌了。一些15世纪的绘画中还能看到那座木桥。
1514年,里亚托一带发生了一场大火,除了那座圣雅各教堂,周围的商业建筑几乎都被烧毁。
于是威尼斯政府决定建造一座石桥来取代原来的木桥,招标方案中甚至还有米开朗基罗的设计,不过最终中标的还是威尼斯建筑师安东尼奥.达.庞特(Antonio da Ponte,1512–1597),庞特估计是他的绰号,因为Ponte就是意大利语桥的意思。
新的石桥于1588年开工,历时三年1591年建成。桥的跨度大约48米,桥洞的高度大约7.5米。19世纪之前,一直是大运河上唯一的桥梁。
今天,已有420年历史的里亚托桥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设施,也还是威尼斯的主要景点之一。桥上两侧的纪念品商店,也吸引了很多游客,但绝大多数游客不会把这些小商店和当年的欧洲金融商贸中心联想在一起了。
旺季的时候,更是有点水泄不通的感觉。
桥下连着的还是商业街。
桥上面的最高处。
这是里亚托桥的卫星图,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桥的形状。
桥两侧的台阶,这边没有商店,可快速通行,也可在桥上看大运河。
桥上420年的石栏杆。
从里亚托桥上看大运河(Grand Canal)。因为大运河就相当于城市主干道,因此威尼斯的富商们都纷纷在运河两边建房,低层用于经商和仓储货运,高层用于居住。
这座离里亚托桥最近的三层文艺复兴式建筑,叫卡梅伦吉宫(Palazzo dei Camerlenghi),建于1488年。是威尼斯共和国的财政和贸易办公楼(可理解为财政部)。最下层是关押老赖的监狱。前文提过,像这类临运河而建的建筑,地基都是用木桩打造的。
当时的威尼斯以法律公正而闻名于欧洲,所以,欠债不还就会被关在人员流动最频繁的地方,以提醒大家遵纪守法,重合同守信誉。
现在,这座建筑依然属于意大利总审计署,所以上面挂有意大利和欧盟的旗子。
威尼斯衰败后,富人大多将房产出售,现在两岸的建筑多为酒店。其实很多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者住过很多历史上的名人,如果都研究的话,估计要住上一个月。
这是威尼斯的主要水上通道,大运河(Canale Grande),只有少数几条这样宽的运河叫Canale(英语Canal),其他那些如蜘蛛网般的小运河都叫做Rio。不过,不同于我们一般的认知,威尼斯的运河都不是人工挖掘的,但肯定要有人工维护或修缮。
桥下的游船很容易成为被拍摄对象。
七年前来的时候,桥面的石头有些发黑。
七年后再来,好像刚刚经过整新,石头表面显得很白。
这是我在卢浮宫拍到的18世纪威尼斯著名风景画家安东尼奥.卡纳莱托画的大运河及里亚托桥,还有卡梅伦吉宫。威尼斯的一大特点就是,你现在看到的,基本和四五百年前大致一样。
桥上石刻的铭牌,上面的MDXCI表示完工的年代1591年。
这是从桥的西岸看过去的里亚托桥,左侧白色建筑就是卡梅伦吉宫。
这是七年前在运河右岸拍的里亚托桥,旁边有个贡多拉的码头,左边是个河边的餐厅。
七年后,还是在这个位置,又拍了一张,而且还在这家餐厅吃的晚餐。
其实餐厅也有室内部分,但大家都喜欢选择户外,坐在运河边上。
晚上的里亚托桥上。
桥上看大运河的黄昏。
前面说过,19世纪之前,大运河上只有一座里亚托桥,后来又建了三座,一共四座。分别是宪法桥,学院桥和赤足桥。这是火车站附近的赤足桥(Ponte degli Scalzi),建成于1934年,因对面的赤足教堂而得名。
这是大运河上的第四座桥,建于2008年的宪法桥(Ponte della Costituzione),此桥连接火车站与汽车总站及停车楼。还有一座学院桥,因为不顺路,我没有看到。
除了本岛上四百多座大小不一的桥,还有一座桥要提一下,那就是连接本岛和陆地的大桥,解放桥,也称做自由桥(Ponte della Libertà),1933年由墨索里尼主持通车,全长3.85公里。
解放桥是公路铁路桥,我第一次坐火车上岛,第二次坐公交。开车上岛的话,要把车停在欧洲最大的停车场里,据说停车费也不便宜。
这座桥叫麦杆桥(Ponte della Paglia),连接圣马可小广场(Piazzetta di San Marco)和斯拉夫人堤岸。桥建于1360年,是圣马可区与城堡区的分界桥。桥上面总是有非常多的人,因为麦杆桥是观看威尼斯著名的叹息桥的最佳位置。
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的设计者,是里亚托桥设计师安东尼奥.达.庞特的侄子安东尼奥.康斯坦托(Antonio Contino),建于1600年。
叹息桥下是总督府之间的宫殿河(Rio di Palazzo),前面还有两座小桥。
这是航海博物馆前的一座桥。
除了几座著名的桥外,威尼斯岛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小桥四百多,想都看完是不可能的,我只是罗列一些我拍到的。
小桥最初都是木制的,大约在13-14世纪,富裕了的威尼斯将木桥全部换成了石桥,而且为了便于桥下过船,石桥大多为拱形。
偶尔也有铁桥,可能是近代的吧。
这是七年前几乎同一位置上拍到的桥。
贡多拉船夫从桥下经过时,一定要低头。
这两座桥的距离非常近。
估计每座小桥也都有名字或者有故事,只是搞清楚太难了。
这座桥叫“乳房桥”(Ponte de le Tette),距离圣保罗教堂及圣保罗广场也就一百来米。之所以得名,并不是因为桥的形状,而是另有原因。
15世纪时,这一带是威尼斯合法的红灯区,据说最多时有妓女一万多人。当时,威尼斯共和国政府为了对有同性恋倾向的人进行矫正,就鼓励红灯区的从业人员们从窗户对外袒胸露乳,不知道这个奇葩的方式到底有没有治疗效果。
这么简单,也算桥吧。
威尼斯的桥太多了,即使是看到晚上也看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