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革命姜子牙的成神之路

作者:王蘑菇

电影《姜子牙》有点扯,革命元老姜子牙跟苏妲己暧昧起来了。

我们都清楚,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甚至混得还不如大部分人。他在70岁前频繁离职跳槽,70岁后才获得正式工作,差一点就成了老混混。

可姜子牙70岁之后的人生简直开了挂,不仅引领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革命,辅佐周王带领落后的周政权取代了先进的殷商政权统治——在后世王国维先生的吹捧下,开启了史诗般的”殷周革命“。

姜子牙作为周朝的开国元勋,也成功被封侯,成为齐国的创始人。按道理说,姜子牙这样的逆袭路径在古代并不罕见,可姜子牙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位极人臣,在漫长的历史上人设不崩,进而”位列仙班“,在中国民间成了大神。

这样一个从自由职业者到革命元勋,再从革命元勋被捧成”神“的逆袭之路,值得好好说道一番。

▲爆款动漫电影《姜子牙》剧照

01 一名自由职业者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

按照这个说法,姜太公的祖先是尧帝时的四岳国之一太岳的首领——伯夷(也写作“伯益” ),炎帝的十四世孙,共工的玄孙。当时,四岳国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到嘉奖,国王被封为伯爵。“伯夷”的“伯”字就是爵位,“夷”或“益”才是名字。当时,四岳国都被赐以姜姓、有吕氏(后省称“吕氏”),“有吕”也是姜姓的封地,即吕国。

这下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姜子牙有那么多名字,原来一部分是源自于他先天的家族背景;而另一部分,像“太公”“尚父”等,则是源自于他自己的后天努力。既然是贵族后代,那他能够写出《六韬》这样的军事著作、拥有指点江山的技能就不足为奇了。

《说苑·尊贤》中记载:“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

姜子牙70岁之前,在很多行业都摸爬滚打过,比如种地、捕鱼、卖肉、摆地摊儿、卖庸(出卖劳力做佣工),以他的能力,在这些行业按道理都能混得风生水起。但史料记载,“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卖肉于朝歌,肉上生臭不售”,沦为“废屠”;又“卖庸”于棘津,却“不能自售”。

农业商业都混不下去,姜子牙又转而从政,给商纣王干活儿,但是,纣王这个老板太过“无道”,极其不靠谱。这个时候的姜子牙,年纪已经很大了,也走上了人人羡慕的国家公职人员岗位,如果是一般人,估计也就不想再折腾了。但姜子牙不是一般人,他毅然决然辞职,转而游说诸侯,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领导。

频繁跳槽的姜子牙没有气馁,他坚信:不是我不行,而是之前的工作不适合我,我一定可以重新找到一份能够发挥自己能量的工作!这次,老姜找工作的方式很特别——在陕西渭水边钓鱼。

待业钓鱼的老姜已经有70岁的高龄了,在那个平均寿命极低的年代,他能活到70岁已经是赚到了,未来的日子还有多长,恐怕老姜自己心里也没数。但他秉着“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精神,终于钓到了赏识自己的老板,还钓到了一份值得自己倾尽余生奋斗的事业。

老姜找到了新工作后,不仅事业蒸蒸日上,还熬死了自己的三任领导,最终熬成了四朝元老外加一个国君。所以说,人呐,还是得有个好身体!

02 四朝元老

老姜的第一任领导是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关于老姜和姬昌的邂逅,有很多神秘的传说,比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其实,说通俗一点,老姜和姬昌两人,一个是长久待业,一个是求贤若渴,两个人都有需求;再互相聊一聊,没想到两个老头儿都有同样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于是就这样一拍即合。

▲纣王和妲己剧照

老姜上岗没多久,就面临了职业生涯中一个巨大的挑战——领导姬昌被纣王抓了。于是老姜连同老员工散宜生、闳夭一起想主意,想把姬昌捞回来。老姜太了解他的前领导纣王的癖好了,于是三个人“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最终赎回了姬昌。

在姬昌手下任职时,年迈的老姜还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那就是做间谍。商朝末年有一些边疆隐患,东夷就是其中之一。老姜凭借自己摸爬滚打的经验,认为周可以和东夷搞好关系,于是就充当间谍去策反东夷叛商。

古史专家王玉哲说:“周人大概为了牵制纣王在西方的兵力,派遣打入商内部的间谍吕尚,入东夷为之鼓动叛商。”老姜的目的有两个,最主要的是策反东部诸侯,让他们与商决裂,与周交好;如果这个目的达不到,那也尽量使这些东方小国制造一些事端,从而牵扯商纣王更多的注意力,别只盯着姬昌不放,让姬昌能够有所喘息,为将来对商作战做准备。

至此,老姜的能力终于在新工作中显现出来了,而姬昌也非常信任老姜,很多大事都会听从他的建议。比如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引皇甫谧云:

文王问太公:“我用兵孰可?”太公曰:“密须氏疑于我,我可先伐之。”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义。”太公曰:“臣闻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文王曰:“善!”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须。密须之人自缚其君而归文王。

姬昌对于老姜来说,有知遇之恩,是老姜的伯乐。文王死后,老姜也迎来了他的第二任领导,也是他的女婿——周武王。

公元前1048年, 武王想要试探一下周的威望,于是进行了一次灭商演习,演习的最高军事统帅就是姜子牙。当时老姜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亲自对全军将士发号施令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随后率师到了盟津,没想到,八百诸侯不期而会。但由于殷纣集团的核心还未瓦解,最佳的灭商时机尚未成熟,所以武王和姜子牙决定暂不伐纣,这是个明智的决定。

两年后,纣王作死,把比干杀了。武王觉得机会来了,就算了一卦,结果卦象不太吉利,而且当时还不知怎么突然刮起一股妖风,把一群人吓得半死。但姜子牙却面不改色,他觉得时机已到,极力劝武王伐纣,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在牧野伐纣成功,建立了西周。《诗·大雅·大明》中赞此事:“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涼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姜子牙在灭商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武王很器重他,也不想浪费他的才能,于是把他分配到了堪称穷乡僻壤的齐地,去讨伐东夷。于是,姜子牙就成了齐的建国者。除此之外,姜子牙还把自己的女儿,一说是妹妹邑姜嫁给了武王,这样他就成了国丈。

至此,姜子牙从一个无业游民变成了国家级领导人,彻底逆袭了。

武王死后,姜子牙迎来了他的第三任领导,也是他的外孙——周成王。成王少时,管叔蔡叔叛乱,于是他找来姥爷姜子牙帮忙平叛。等到姜子牙的重外孙周康王继位时,姜子牙早已年过百岁,没过几年就去世了。而成王和康王时期,由于有周公旦摄政,国家蒸蒸日上,史称成康之治。历史上往往对周公歌功颂德,但我们不能忘却在此之前,年迈的姜子牙辛辛苦苦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姜子牙被封到齐地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使得齐国逐渐强盛起来,《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由此看来,姜子牙不仅打江山有一套,治江山也有一套。

姜子牙死后,他的长子吕伋继位,一直发展到齐哀公不辰执政时国力渐强。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哀公的强大引起了周夷王猜忌。与齐国相邻的诸侯国纪国国君乘机上书诬告哀公不轨,夷王怒而杀哀公,并把哀公的尸体煮成了肉汤。后来,周夷王立不辰的弟弟吕静为齐国国君,称齐胡公。再往后,齐国经历了历代国家都会有的兄弟争权、王位更迭等事件,直至周王室衰微,齐桓公小白重振了齐国。再往后发展到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公元前379年,姜齐康公死,姜子牙绝祀。

03 成神之路

历史人物的“神化”往往是文学作品的功劳,老姜的“神化”之路也不例外。有关姜子牙的历史记载,散见于《诗·大雅》、《战国策》、《史记》、《左传》等著作中,这些记录往往零散而模糊,不过这对于文学家来说已经足够,他们发挥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把姜子牙的逆袭奋斗史吹上了天,也让老姜从人变成了神。

早年的姜子牙生计难以维持,文学家便利用这样的经历,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而姜子牙钓鱼也被文学家进行了一系列深加工,钓鱼的神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他根本不可能钓到鱼,比如《武王伐纣平话》卷中说:“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另一类是他钓到了鱼,但这鱼不是普通的鱼,鱼腹中往往另有乾坤——藏着刻字的玉器、帛书、兵书等,比如《尚书帝命验》中记载:“望钓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吕佐旌。”

关于姜子牙的婚姻状况,好多文献都有记载,且记载很统一——老姜婚姻不幸。比如,

《战国策·秦策五》:“太公望,齐之逐夫。”

《韩诗外传》:“太公望,少为人婿,老而见去。”

《抱朴子·逸民》:“吕尚,…… 老妇逐之。”

据此,后世的文学家就创造出马氏以及扫把星这样的神话来。

西周至秦汉时期,姜子牙还是一个人,是一位勇武、果敢、足智多谋的人,看不出一点神的色彩。到了西汉末东汉初,谶纬神学流行,许多历史事实和传说都被人为地神话化了,姜子牙也不例外。一直到魏晋和隋唐时期,姜子牙的形象更加具有了神秘色彩。

在唐以后,姜子牙的战神地位受到了另一位偶像大咖的冲击,这位大咖就是关羽。不过,老姜毕竟是老姜,由于他早期的境遇以及令人啼笑的婚姻状况,使得他的形象更贴近民众,因而传播愈发广泛并神乎其神。老姜的故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逐渐转化成民俗代代相传,到明代,“姜子牙斩将封神”的传说已经是街谈巷语。

想被神话的伟大人物有很多,姜子牙无疑是很成功的一个。

在他身上我们学到了三点宝贵的经验,一是要身体健康,多活几年,坚信好事儿还在后头;二是要保持良好的洞察力,站对方向、坐对风口很重要;但是不要得罪那些瞎编故事的自媒体UP主,能不能被成为神话,最终要靠这些不靠谱的人啊!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诗经》

3、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4、仝晰纲《宗教行为与姜太公神话的文化积淀》

5、杨东晨《姜太公的功绩及其后裔述论》

6、冯敏《姜太公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