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使用手册1.8
论语使用手册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君子什么样的“重”,会影响到学的固与不固
2.有关“无友不如己者”的争论
3.“过,则勿惮改”的含义
1.“重”有整齐严肃的意思。从前有“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的说法。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应该是说,整齐严肃的对待学,才能学的牢固。梁漱溟先生在讲儒家对待世事人生的态度时,选了“郑重”这个词,与这里的“重”是相和的。“主忠信”,意思是以忠信为根本,从忠信处用力,以为整齐严肃的主。
2.“无友不如己者”,这句一直有争论。有的解释成“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为友”,所谓“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
后来有很多人质疑这个解释的套路(最有名的是苏东坡),大概是说,按照这个逻辑的话,如果你不跟比你差的人交朋友,比你好的人也不愿意跟比他差的交朋友,那就没朋友了。
于是有了另外一个解释。另外一个解释是说,这个“不如己”,不是说“不胜己”,而是取其中“与自己不同”这个意思。就是说学问水平有高低,但是,你是不是“主忠信而行”,这个出发点是要相同的,道同了才好相与谋。这个解释的根据是“同志曰友”,有了共同的志向才能称作是友,说的是不跟志向不同的人为友。
“友”字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意思也不尽相同,多数要看语境。从这一段的前后语境看,我比较倾向于是后者。真的要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去践履笃行,也只能是取后一种态度。
3.“过,则勿惮改”。有了过,不要害怕去改,要勇于改,夫子就夸奖颜回“不贰过”,这是个很高的褒奖。这里面值得提一下的是,对“过”的发现,从前文中的反省而发现“过”、如果一个人总觉得自己无过,那可能问题就大了。所以,知道不足而能改,才是进展,所谓“无心失理为过,有心悖理为恶。自治勇,则过可反而为善,自治不勇,则过必流而为恶”。你不想那样,可是不小心那样了,那还能下次注意。如果你是明知道那样不对,还做,那就不是过,而是恶了。最糟糕的状态就是“过”着“过”着就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