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嗤于人,可羞也;嗤于人而不奋,无宁已
有一个关于读书学习的故事,说的是大经学家王闿运小时候学习的事儿。
王闿运小时候好像开窍比较晚,念书时背诵比别的孩子背诵的慢,理解内容也比其他孩子理解的差,学习进度跟不上,就被其他孩子给嘲笑了。
教书先生就对王闿运说:“学而嗤于人,是可羞也。嗤于人而不奋,无宁已”。从这之后王闿运就发奋读书,努力治学。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成就。这类故事很多,更早一些的章学诚也有。这些故事时常被引用,来激励后学要刻苦努力。
这故事开头王老先生是被同学嘲笑了一番的,话说人要是养成了笑话别人的习惯,这是很应该惭愧的一个恶习。我深有体会,这些年来我就承受过不少这样的“嗤”。
小时候因为个子矮、身体弱被笑话,也挨揍。后来因为长得肥被笑话,也因为长得难看被笑话……,诸如此类。
阿德勒的心理学从今天的心理学分类来看,应该算是积极心理学一类吧。他的心理学的关键词是“自卑”,你要是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自卑”其实是一种群体效应,你在一个群体中,用群体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然后发现自己在及格线以下,这会造成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这个时候,群体其他成员的嘲笑就是一种额外的压力,强化或者促成这种心理紧张状态的病态化,直到影响正常的生活。
但“自卑”造成的这种心理紧张状态如何去缓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阿德勒把这寻求缓解的举动看做是一种补偿机制,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消极的补偿,一类是积极的补偿。
消极的补偿类似于变态的补偿,心理扭曲的那种。积极的补偿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上通过这个对紧张的心理状态的接触,推动自己人格的自我完成和自我提升。王闿运应该属于这后一种。
我看过如今很多人搞心理学,都是提什么拖延症什么原生家庭一类的,整出来不少的名词。这种理论是很差劲的。它的作用仅限于给目前这个糟糕的状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糟糕的状态本身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善,只不过糟糕的心安理得罢了。
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一面还是很值得继承的。谁能想到,“经世致用”了这么多年,培养出来这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键盘侠呢?
如果非要我说被嘲笑的好处,它可能是通过一种充满恶意或者假装没有恶意的恶意的方式,把你投入到一个紧张状态中,给你的人生一个契机,至于这个契机会把人引向哪里,那就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