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育英才:这几句话,宁愿烂肚子里也别对青春期孩子说!后悔都来不及

我今天上班坐地铁的时候,遇上一个小女孩跟妈妈一起坐地铁。

也许是起的太早,也许是地铁人太多,没过几站小女孩就开始哭闹,原来是手里的洋娃娃掉在地上被别人踩了一脚。

妈妈哄了一小会孩子,可还是在哭。

这个时候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试图吓唬自己的孩子,让她停止哭闹。

妈妈大吼:“哭什么哭,你看大街上别人都看着,丢不丢人,回家洗洗就好了,再哭让警察给你带走!”

孩子努力收声,却抑制不住的抽泣。

等我到站后,孩子也没有停止啼哭。

看到那个努力抑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哭出声,还在抽噎的孩子,感觉一阵心疼。

有些话,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宁愿烂在肚子里,也不要再对他们说!

01

恐吓孩子的话

“等我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你再这样,马上就滚出去!”

“这是最后一次警告你!再不听话,你看我打不打你!”

父母经常说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越来越紧张。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非常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此外,这类恐吓威胁的话,大都是家长一时的气话,基本上不会真的实行。

这样的话一旦说得多了,孩子就不会再把父母的话当真,降低了家长的威信。

孩子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放任自己,父母以后再教育起来就不会收到太好的效果。

02

让孩子感到内疚的话

相信很多孩子都听到过妈妈讲这样的话:

“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啊!”

“妈妈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一定要争气!”

这几句话堪称妈妈语录中的,“C位担当”。

当然,在孩子眼里,这句话也有十足的杀伤力,让孩子觉得压抑和愧疚。

他们会为了回避内疚感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努力学习,去取悦、报答父母。

可是,孩子们是因为内疚才去认真做功课,听父母的话,而不是因为他内心想去做。

因为内疚而去做某件事的孩子,他似乎显得很乖很听话。

但事实上,他学习、听话的动机已经不单纯了,这是在愧疚感的控制下为了爸爸妈妈而做出的行为,事实上他们已经失去自我了。

而且,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某种期望时,他们会自责,比较敏感的孩子甚至会抑郁,甚至会自残、自杀等。

03

敷衍孩子的话

近期,无意间看到的一段视频,让我哭笑不得。

在湖北,一位14岁的少年报警称,上网课与妈妈发生争执,还谎称被妈妈“家暴”逼的要跳楼。

等到警察叔叔上门后,才发现这是场“家庭闹剧”。

在警察叔叔面前,孩子诉说着妈妈的罪刑:

“学校让家长写寄语,妈妈总是因为看电视玩手机,让我自己发挥。”

“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100名,不仅不肯定,还总是说只要不考零分就行。”

孩子越说,情绪越激动……

最后经过警察叔叔20分钟的耐心开导,孩子的妈妈终于承认了错误,家庭教育的“警情”也得以解除。

虽然结局是好的,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想要的,不过仅仅是妈妈带着爱的回应,而不是随便敷衍了事。

我相信,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诉求,而是代表了大部分的处于青春期孩子们的内心想法。

我们自以为聪明,觉得孩子还小,不会发现我们的“敷衍”,但他们比“明镜”还清,早已洞察一切。

孩子的话语和情绪,得不到回应,伤害的不仅是亲子关系,更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最后发展成我们口中所说的“叛逆”。

04

贬低孩子的话

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伤孩子最深。

“你这么粗心,怪不得成绩总是不如XXX。”

“别总吃肉,看看你们班的同学,就你胖?”

“一天天就知道玩游戏,就这样还想着能考好?”

看见孩子不开心或是不服气,还要再补上一句:“我哪里说错了?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贬低、否定孩子,让他觉得自己不好,不值得被信任,不应该被善待,这才不是打击式教育。

实际上,打击就是打击。

打击带给孩子的从来都不是教育,而是伤害。

所以,我们真正应该留给孩子的不是打击,不是否定。

而是无条件的支持与信任。我们要学会相信,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

有的种子,很快就能开花结果;

有的种子,却需要漫长的等待和细心的浇灌,才能长出幼苗;

还有的种子,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开花,但它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到孩子内心的光,并指引他们一步步走向未来的远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