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他们147人去了朝鲜,回来时仅剩3人,今年最真实的电影

2021年9月2日,第8批109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1226件相关遗物归国。

自2013年中韩双方达成“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协议以来,在2014年至2020年的七年时间里,七批共716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曾唱着这首歌的战士们,在时隔将近70年之后,终以这种方式回到了祖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原本,这只是朝鲜半岛的一场内战。后来,美国强势介入,出兵入侵台湾海峡干涉新中国的内政。这样一来,中国必须要打,而且要打得漂亮。

这一战,是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政权的关键一战。

1950年10月8日,在“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的第二天,毛主席发布了抗美援朝的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诞生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时,千千万万参军的中华儿女不过十七八岁,顶大也只有二十五六岁,正值美好青春年华。七十年过去了,中国强大了,繁荣了,而他们,也老了,走了。

9月3号,影院上映了一部关注抗美援朝老兵的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

截至目前上映8天,位居口碑榜第一,总票房却仅有297万,单日排片最高3.8%。

不过惨淡票房之下,观众的评价却十分触动人心。

有观众评价“开场10分钟就已经泪奔”,也有观众表示“决定第一次做自来水”

这一次,不再是我们讲述他们,而是他们讲述自己。

本片由宋坤儒执导,其中26位志愿军老兵登上银幕,讲述了当年的战火青春故事。

像这样抢救式拍摄的片子还有之前的《二十二》《九零后》和《掬水月在手》等。

以上这三部作品的评分都相当高,尤其是低成本纪录片《二十二》,甚至成为了一时的现象级影片,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1950他们正年轻》主题上很像彼得·杰克逊的《他们已不再变老》:

“老兵会死,但他们永远不会凋零。”

但质量上,《1950他们正年轻》几乎不能被称为是一部电影。

作为一部低成本纪录片,它几乎没有什么设计,就连央视最简单的纪录片都比不上。

除了少量插入的真实战争影像,片中只有26位老兵近乎独白式的访谈。

他们的青春曾被热血点燃,曾被放置在朝鲜半岛的血与火之中经历了最残酷的淬炼。当他们逐渐老去、死去,我们能做的很少,只有铭记。

那些从他们口中讲述的故事,超越了任何一位编剧想象力和脑力的极限。

而正是这种异乎寻常的真实,让这部不像纪录片的纪录片胜过了无数电影。

任红举,籍贯北京,1950年以文工队员的身份入朝作战,被战友称为“小北京”。

从学校到战场,从钢琴、小提琴、手风琴、歌剧到战场上的血海尸山,这种差距,过于残忍。

“敌人第一个炮弹过来,我们都在河沟里面,一个女孩突然不见了,最后只找到了两个辫子,捞起来,辫子上都是碎肉,身体其他部分都炸没了,特别好看的一个女孩子,那是我们的白毛女啊,第一炮就没了。”

这个女孩,姓戴,牺牲的时候只有19岁。

“有一个歌剧演员,我看到他坐在河沟里,我怎么拉都起不来,我往下一捞,找不到屁股了,一看右腿没了.....我们背着他往后撤,他趴在我们背上的时候还在唱歌。”

而他嘴里唱的,就是那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首歌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当时年仅23岁的战士麻扶摇在出征前夜所写的,灵感来自于出征战士们的誓言,后经连队一位略懂些简谱的文化教员的谱曲,很快就在全连传开了。

这首看似简单的歌曲背后,是一群年纪只有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们对于祖国的拳拳报国心,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青春和热血,守护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

“有一个小提琴手,炮弹一过来,炸得就剩下了一只手,手里还攥着小提琴弦。我后来给他写了首诗:

等我老了,我就抓一把白头发丝,编在你的小提琴上,我们还演奏。”

任红举讲述的末尾,摄制组人员拨通了老战友汤重稀的视频电话。看见昔日的老战友,“小北京”明显兴奋了起来,他问,你还拉手风琴吗?

汤重稀答:

“我早就不拉了,不拉了。”

好像不拉只是因为年迈,因为失去兴趣,因为这世上人们放弃爱好时所常用的那些理由。

而实际上,他不拉,是因为他失去了一只手,是右手。

年轻的时候,意气奋发啊,他想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毕竟这个时候他只有17岁,一个能做任何梦的年纪。

结果没成想先上了战场,上了战场,就免不了意外。那时他是知道的,所以特意想把自己的手保护一下,结果刚想把手放到胸前,炸弹就下来了。

用老兵自己的话说就是“敌人的一颗炮弹就改变了我的命运”。

人生真是荒唐,越是想珍惜什么就越是失去什么。

后来,汤重稀不认输啊,硬生生摸索出反手拉二胡和手风琴的技术。

还有一位教导员,他在牺牲前捂着流出来的肠子,痛苦得示意对方给枪让他自杀。临死前,他从兜里掏出一枚银元递给任红举,只说了两个字:

“妹妹。”

电影里有一位女老兵,她已经九十岁了。

面对镜头,奶奶说:

“你再不来我可能就没有了。”

奶奶二十岁这样上了战场,那时没有水洗澡,身上都是虱子。

一天,当五位女同志互相给对方抓虱子的时候,一位名叫黄大菊的同志,在大家眼前被炸死了。

奶奶和黄大菊最要好了。

战场上,埋葬战友尸体的事时有发生。

一位老兵讲:

“我用笔在树皮上写了他的名字,我还记得是我用的关勒铭的钢笔,写他名字,姓李,李振唐,你说树皮有什么用啊,我知道没有用啊,可这是我的良心,良心告诉我,要有名有姓。”

有名有姓,就有要被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被纪念。

而不是一串数字,一个代号,和一段抽象的历史。

还记得里面有一位爷爷,说自己回国后找不到战友被葬在哪里。

他去了好几个烈士陵园,结果都没有找到。说到这里,爷爷突然对着镜头说:

“你们帮帮忙,希望你们能为老兵说句话。”

说句话吧,只是说句话,只是不要忘记,你们这些生活在我们用血肉换来的安宁大地上的年轻人们。我们曾和你们同样年轻,我们也曾有梦想,也曾是别人的儿女,也曾望向未来。

我们的生命停摆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停摆在十几岁的人生里。我老了,不再能举起枪。希望你们的手,能够接替我们,保家卫国。

片里有一个卫生员老兵说:

“有一个士兵下巴炸没了,舌头没坏,还有牙,没有一个护士喂饭能喂下去,因为太惨了,惨不忍睹。”

“飞机子弹来了我就趴在伤员上面,我知道挡不住,但我就是要安慰啊,就是要给他们安慰。”

还有一位老兵,他是和好朋友一起上的战场,出发前两人曾一起拍了张合照。

后来朋友战死沙场,老兵回国后把合照折起,只留下自己那部分。

他说,他不敢看。

不敢看,不愿想,说不出。

当老兵们眼含热泪讲述痛苦,目的是为了托付后人铭记,而我们是否珍惜呢?

片里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一众有关牺牲的故事里显得格格不入,最让人惊讶。

战场上缺水,只有弹坑里能积累下一些雨水。

吃饭喝水,靠得就是这些水。

我们要去一个大弹坑取水,美军也要去。一开始,双方一旦发现对方来了,就放冷枪。

后来大家发现,要是这样搞,谁也活不成。

于是,双方默默地遵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双方交战,不斩取水人。

到了春节,部队包了顿饺子,用的就是弹坑里的水。

老兵说:

“我们就这样,吃了一顿饺子,用着同一坑水。”

这句话和《他们已不再变老》里的一句话很像——

在这些时刻,作为越轨的战争生活好像一下子被拨回了正轨。大家都不再是士兵,只是人,会在春节吃饺子的人。

吃饭的时候,最小的兵总是会受到大家的照顾,吃得最饱,因为大家都会把饭扒拉给不够吃的人。

抗美援朝是一场必须要打、且打得非常成功的一次战役,是“人类历史上轻武器时代的步兵巅峰”。

但胜利的同时,也会有死亡。

"当时动员大家参军,去了147个人,只回来3个。"

熊朝瑞奶奶说:

“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你死我活,但是不要怕战争。”

叶士礼爷爷对烈士们说:

“你们以前和我们一起理想的,我们国家,已经非常强大。”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嘲笑爱国主义,当人们越来越轻易地遗忘过去,《1950他们正年轻》就是在告诉我们:

有些东西,不能忘。

从战场上回来的老兵们,要么带着伤痛过一辈子,要么始终都不出那段记忆。

一个老兵在务农之余,靠捡废品建起一座无人参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

另一位参加过奇袭白虎团的老兵,在导演问及为何不向后人们讲这段13勇士歼敌200的传奇经历时,他说:

“自己人跟自己人讲话,(他们)都不太相信。”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在讲述过去,不如说它只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

而除了这些,《1950他们正年轻》请到了当时三十八军、二十七军、九兵团等部队的老兵来进行讲述。

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字背后,实际上是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因为这些老兵背后所对应的,是松骨峰阻击战、长津湖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等抗美援朝过程中著名的战役。

历史上,在松骨峰阻击战中,三连官兵以百人之力,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阻敌数个师长达十几个小时,为主力部队围歼敌人、夺取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

二十七师在战役中歼灭了美七师的北极熊团。

北极熊团是美七师的王牌精锐部队,结果他们在长津湖战役的新兴里战斗中,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沉重打击,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获,全团被成建制歼灭,损失惨重。

这是志愿军首次在朝鲜战场上首次全歼美国的团级作战单位。

这些辉煌,都是历史书上有的。

而辉煌背后的痛苦、遗憾、不甘与落寞,只有在《1950他们正年轻》里看到。

当纪录片结束,片尾字幕开始滚动的时候,我们发现片中有些老兵的名字上已经被加上的边框。

是的,老兵会逝去,但他们的记忆将由我们继续。

他们未完成的,想实现的,我们通通都不会忘记。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溪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