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成为武亦姝?
教育·美文·感悟
-1-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一位叫“武亦姝”的女孩脱颖而出。
这位16岁的高一女生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一炮而红。
网友们纷纷为她的才情所折服,感叹她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2-
其实本届诗词大会还有很多像武亦姝一样让人眼前一亮的才子佳人。
比如:比赛亚军、北大才子彭敏,他还曾是2015年的汉字听写大赛总冠军、2016年CCTV《中国成语大会》的总冠军。
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研究方向是制造机器人,却满腹文才,被观众们称赞为“从函数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风花雪月的‘诗词女神’”。
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
来自新加坡的19岁的李宜幸,九岁时跟随家人移民新加坡。为了更好地学习诗词,她考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3-
面对这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人们佩服他们的诗情,惊讶于他们的博学。
而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也应该思考:
如何让自己的学生都成为武亦姝,成为彭敏,成为陈更?
生女当如武亦姝!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像他们一样,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
-4-
也许,当前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最重要的任务是面对中高考。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身为普通老师很难改变日常教学的框架,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古诗词。
那么,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诗歌的殿堂,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呢?
从武亦姝他们的身上,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5-
其实,武亦姝也罢,陈更也罢,彭敏也罢,他们积累了那么大的诗词量,成为普通学生眼里“神一般”的人物,最重要的在于两个字:兴趣。
比如陈更就说:“说来惭愧,我的诗词启蒙发生在21岁。”
由于学业繁重,陈更中学时一心一意努力考大学,本科时一心一意努力保研,都没有涉猎诗词。
直到研究生第一年,她才有时间开始“大规模”看诗词。
从研一到研四,从《唐诗三百首》到一些诗人的全集,陈更一直在读诗词。而且是“寒暑假读,吃饭读,坐地铁、坐火车读,睡前读,晨读”,填补了没有从小开始积累的遗憾。
而武亦姝从三四岁开始学习古诗文,到五六岁热情逐增,尔后十几年热情依旧。这样才真正可能将两千多首诗词熟稔于心,并化为日常的语言表达。
“她的成功更多取决于自己长期以来的内在渴求,与外界关联不大。”黄荣华老师这样评价。
幼时家贫的彭敏,更是靠“偷”来的书,完成了自己的诗词积累。
-6-
正如有评论说的那样,中国诗词大会让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
面对这样一次契机,我们作为普通的语文老师,理应做点什么。
作为普通的一线老师,我们不能改变教学大纲,我们也不能改变学校的课程设置,但我们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求,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一颗热爱古诗词的种子。
这颗种子也许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沉睡很多年,但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温度,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他们不一定都成为诗词大会的冠军,但让他们多一份腹有诗书的气质,让他们的生活多一点吟咏的乐趣,已经足够!
作者:遗君明珠,时评人,自媒体平台作者。侧重于教育、美文、人生感悟。微信公众号“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