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的“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
罗盘,亦作“罗经仪”,是古代堪舆术士必备的定位工具。罗盘的构造就像是现在的石英钟一样,由盘中的一枚磁针及若干标注了方位的同心圆构成。别看罗盘的式样简单,但里面蕴含的讲究却不少。罗盘的构造大多为方中带圆,用以指代“天圆地方”的堪舆理论。每一层标注方位的同心圆,都是古人对天文、地理系统的理解。
我国古代素有风水堪舆之说,认为人的气场受到自然气场的影响。若人的气场能与自然界的气场协调同步,那便是应了“吉”兆;若人的气场无法与自然界的气场协调同步,便是应了“凶”兆。人体气场能否与自然气场协同,将直接影响到人的时运。因此,古人依照口耳相传的风水经验,将他们所理解的各个层次的天文、地理信息标注在罗盘上。
例如:天上的星宿,在罗盘中便专门有一层同心圆。同理,地上的四方、四象、五行在罗盘上亦有指代。万事万物,天干地支均在罗盘上有所体现。堪舆术士通过观察罗盘内部磁针的运动轨迹,寻找现实中与之对应的事物或时间。
虽说,在古代风水学说中,并没有“磁场”这一现代科学的概念,但罗盘是磁力学的具体应用,所以罗盘上的标注已暗含磁场的规律。
在磁针出现以后,起初只是应用于堪舆领域。到了后来,磁针逐渐被应用于航海学。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中说:“罗盘(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古代中国人的这项发明并首先用于航海,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磁针用之于航海,使占地球四分之三的海域化为了通途。
早期的磁针使用简单,但却存在一定的误差。随着磁偏角的发现,人们对磁针的精准度需求更高。方家是第一位将磁针结合于分度盘的发明家。在司南、磁针的基础上,方家制造了新一代指南针,也就是今天我们主讲的罗盘。
不过在一些场合中,罗盘并不适用。
例如,在航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水浮多荡摇”的情况。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宋人在航海的过程中习惯使用“针碗”,即一种承装磁针并带有刻度的瓷碗。
严格来说,其实,罗盘就是司南的一种。只不过,罗盘所使用的是磁针而非磁勺,而且其在堪舆方面的作用远大于测位。
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已发现了磁场,在战国时期就已有司南出现。当时的巫师方士,以司南作为占卜之用。如《韩非子》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当然,相比于后期的罗盘,司南标注的方位比较简单,并不适用于堪舆术。根据考古资料来看,堪舆家自唐末开始使用“二十四向表示法”,以此来作为评定吉壤的标准。
南唐何溥在修建徽城时,亦用到了二十四向表示法。所谓“二十四向”,就是二十八个方位:
“地以八方正位,定坤道与舆图,故以正子午为地盘,居内以应地之实。天以十二分野,正躔度之次舍,故以壬子丙午为天盘,居外以应天之虚。”
那么,罗盘的内盘最多可指代多少天文、地理信息呢?
根据现存的古代罗盘来看,罗盘的层数至少在五层以上,而层数最多的罗盘则多达五十二层。至于每一层(每个同心圆)所标注的信息各有不同,有的是简单的阴阳两极,有的则是三百六十五路正神,格子最多的据说有三百八十四格之多。除此之外,这些盘圈大多是可以转动的,堪舆术士在进行测定的时候,往往会将某一盘圈转向某一方位。
而罗盘最外层的方形外盘,除了起到托盘的作用之外,亦另有讲究。在外盘每一侧的中心点上,都有一个小孔。只要在这些小孔中穿入红绳,便构成了“天心十道”。以天心十道作为读取内盘信息的参照,即可得出准确的读数。此外,在对罗盘进行校准时,也是以外盘与天池为基准来进行的。
在罗盘中,最重要的结构就是天池,也就是盛放磁针的凹槽。天池的构造并不复杂,由磁针、海底线、圆柱形外盒、玻璃盖等部分组成。天池的位置是恒定不变的,固定在内盘正中央。一般来说,天池内总共有两根针,一是磁针,二是对磁针起到了支撑作用的顶针。
在崇尚科学的现代,与罗盘相关的许多风水知识都已被定义为迷信。作为生于现代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只需将罗盘当作人类对宇宙、自然界不断探索的结果即可,从这个角度来看罗盘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
参考资料:
【《罗盘的作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