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华:书法与乒乓
书法与乒乓,一为国粹、一为国球,一静一动,一文一武,皆闻名于天下。
书法有起笔、运笔、收笔,乒乓有起拍、挥拍、收拍。
执笔与握拍,皆讲究“指实掌虚”。运笔与挥拍时,切不可手紧僵硬,注重肌肉的松紧调节,有利于发力。接触纸与接触球之时,可集中精力,发挥出瞬时的作用力。
执笔的方法,主要有“三指执笔”和“五指执笔”;握拍的方法,主要有横排与直拍。不同的执笔法或握拍法,各有优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吧。
无论是书法还是乒乓,只有把基本功练扎实了,才能随势附形、随机应变,使有法变无法,终臻化境而为至法。初学书法,横竖撇捺,点钩折挑,基本笔画定要练好;操练乒乓,发球、搓球、拉球、抽球、削球,基本动作不可偏废。而后可以综合运用,将日常所学发挥出来,用于实践。
有人观书法与乒乓,认为只是“用手”的项目,其实书法与乒乓皆为全身运动。以大地之力传递至双脚,再往上需要“气沉丹田”,再往上需要“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同时,要时刻保持“人体核心肌群”良好状态,如果“核心散”,必将导致动作散,散架的时候,写字和打球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说到手腕的作用,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写道:“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强调了在书写的时候运用手腕的重要性。当然,在打乒乓的时候,手腕的灵活运用,也可以有效提升击球质量。
毛笔与宣纸,在接触时产生了形变;球拍与乒乓球,在击球时亦如是。前者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将墨之神采,跃然纸上;后者增加摩擦,传递底板弹性,将速度与旋转完美结合。
王羲之在《书论》中说:“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也就是说在没有写字之前,早已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打乒乓亦如是,在每次击球前,一定要提前判断球的落点,尽早调整步伐和重心,同时还要观察对手的站位和移动方向,这样在击球时才能从容不迫、有的放矢。
宣纸上,笔势相连、游丝连带;球桌上,动作衔接、连击致胜。书法与乒乓,都要注重气韵,把握好节奏感。行草书要注意笔画衔接和节奏变化,打乒乓也需注意脚步移动和转腰发力,不可只图快速。在笔画的起笔、收笔,以及转折等处,包括乒乓拍真正接触球之前,哪怕是0.1秒的等待,都会有重要的功效。
要说打乒乓的人里面书法写的最好的,应该是世界冠军庄则栋了。当年他与美国乒乓球运动科恩的“礼尚往来”,开启了中美“乒乓外交”。庄则栋认为,书法具有线条、结构、章法美,也需要“加速制动”,就像打乒乓球,讲究轻重、快慢、旋转、节奏。
要说书法和乒乓的综合水平最高的人,我认为很有可能是台湾书法家陈忠建。陈老师亲手制作了巨量的书法教学视频(数量据悉超过了5000),而且毫无保留、分文不取地放到了大陆的视频网站上。陈老师酷爱乒乓,在他工作室旁就有一张乒乓球桌,因为打乒乓可以调适生活、锻炼手腕。去年我在学习陈老师拍摄的颜真卿《祭侄文稿》教学视频,陈老师说:“临《祭侄文稿》可以学习线条质感,笔在纸上摩擦,就像打乒乓,打的不多就不知道球板、胶皮对球的作用,多一点太快、少一点太慢、重一点太沉、轻一点太飘。”
说到书法与乒乓,还有一段佳话,在浙江温州有一位名字是“乒乓”的女书法家。她就是朱乒乓,她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会员,曾获得全国第四届妇女书法展唯一一个特等奖。她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在落款处可以写“乒乓”两字的人。
▲朱乒乓书画作品
唐代著名的“草圣”张旭喜欢看人舞剑,从舞剑中体会书法艺术,说不定我们多看看乒乓比赛,把精彩的乒乓球比赛看作一幅幅书法作品,也会对我们书法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吧。
好的书法作品和一场精彩的乒乓比赛,到底要怎么欣赏呢?笔者的师傅沈兆新,是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师傅写了一本书《书法心悟》,全面地介绍了他对于书法的理解和感悟。其中对于欣赏书法作品,书中提到,要从章法、结体、墨法、点画质量、神韵风格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一幅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有自然之美、辩证之美、综合之美。
▲沈兆新书法作品
就好像一场精彩的乒乓球赛,往往包含了战术上的牵制与反牵制、技术上的克制与反克制、心态上的压制与被压制、比分上的领先与反超等综合的元素,这样才能造就一场经典之战。
书如人生,字如其人,球亦如是。以书会友、以球会友,练字打球两不误,动静结合,愉悦身心。
不过,有一点倒是不变的真理,字写得好不好、球打得好不好,关键看挥毫次数和挥拍次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文/刘中华
文章仅为笔者的一家观点和学习感悟,如有不正之处,欢迎批评指正。